电压控制Click化学法构筑多通道DNA和核酸适配体电化学传感器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21305025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5.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B0402.电分析化学
  • 结题年份:
    2016
  • 批准年份:
    2013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4-01-01 至2016-12-31

项目摘要

Electrochemical DNA and aptamer biosensor is versatile, specific and high affinity, observations that have motivated decades of research aimed at adapting biomolecules into a general platform for molecular sensing. Intere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versatile, sensitive, selective, rapid, and cost-effective DNA and aptamer-based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s for biomedical analysi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the detection of bioterrorism agents is rapidly increasing. Multiplexed detection of biomarkers such as DNA and proteins is of utility for laboratory assays as well as clinical and point-of-care disease diagnostics. A classic biosensor directly transduces ligand-target binding events into a measurable physical readout. "Click" chemistry, addition reaction of alkyne biomolecules to azide derivatives, however, has rarely been employed in the fabrication of biosensors to date. Of note, since the generation of Cu(I) is potential-dependent, potential-assisted ''click'' chemistry can be utilized in the fabrication of a multi-pixel sensor array by varying the potential applied to each pixel. Thus, surface confined molecules can be activated from the chemically inert "OFF" state to its "ON" state by applying an external voltage to each device electrodes in multiplexed electrode. These approaches can potentially be implemented in the fabrication of multiplexed biosensor arrays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multiple clinically-relevant targets for point-of-care diagnosis.
近年来,DNA及核酸适配体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由于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成本低廉,在生物医学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随着电极阵列与微流控系统等技术的发展,多功能化和智能化将是未来生物传感器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不同生物识别元件在电极表面的固定,选择性地对不同电极阵列单元进行生物分子功能化,对复杂生物样品的多通道检测,是未来生物传感器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项目旨在利用Click化学法,巧妙利用控制电压方法,对不同电极阵列单元进行选择性地电极活化、控制电极开关(on 或off),从而对不同的电极阵列单元选择性地进行生物分子的表面功能化,进而构筑多通道的DNA或核酸适配体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多种不同DNA和蛋白质等目标分子同时的检测,为生物医学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结项摘要

基于电压控制点击化学的方法以平版印刷电极为基底制备了p53序列传感器,并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的研究。讨论了金沉积到平板印刷工作电极上的最佳时间,为后续的自组装提供较为平滑的基底。研究了自组装单层膜构建方式对于传感器性能的影响,使用分步组装C11-N3和C11-OH的方法制备的传感器性能更加稳定。分步组装法制备传感器的信号抑制百分比高于同步组装法,由此判断电压控制点击反应过程应使用分步组装的方法。优化了TBTA与铜离子提前鳌合时间以及铜离子的浓度,在其他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得到TBTA与铜离子预先鳌合5min有利于成环反应,平衡电流ACV可提高2.3倍。由于Cu2+对DNA序列有一定的降解作用,最优的铜离子浓度对检测结果影响也很大,经过对比四个不同浓度铜离子平衡电流ACV,得到最佳铜离子浓度为200 μM。在已知理论的基础之上研究了施加工作电压对于点击反应效率以及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作电压为-0.37V。在最佳条件下,探讨了新方法制备的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传感器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不仅能特异性的识别p53基因,而且还能够重复利用,电化学性能几乎不发生变化。进一步探讨了新传感器的稳定性能和使用寿命,都得到了理想结果。.电压控制点击化学的方法在制备p53序列传感器上的成功应用实现了对于反应位点的精确控制,可将其拓展应用与多通道微阵列传感器的制备,通过控制不同通道和阵列位点的电压开关以及反应时间实现多种探针分子的可控连接,进而高通量的对DNA序列进行检测。.有了以上的基础,未来将充分利用“电压控制点击化学”的方法用于制备多通道的DNA阵列,通过控制各阵列点电压的“开”或“关”将不同的基因探针固定到相对应的阵列位点上,从而实现对于多个目标分子的同时测定。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6)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From FePt-Fe3O4 to L10-FePt/Fe Nanocomposite Magnets with Gradient Interface
从 FePt-Fe3O4 到具有梯度界面的 L10-FePt/Fe 纳米复合磁体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 影响因子:
    6.4
  • 作者:
    Weiwei Yang;Yongsheng yu
  • 通讯作者:
    Yongsheng yu
Effect of film-forming solution pH on the properties of chitosan-ferrocene film electrodes
成膜溶液pH值对壳聚糖-二茂铁薄膜电极性能的影响
  • DOI:
    10.1016/j.jelechem.2016.02.031
  • 发表时间:
    2016-04
  • 期刊: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 影响因子:
    4.5
  • 作者:
    Weiwei Yang;Yongsheng Yu
  • 通讯作者:
    Yongsheng Yu
A facile solution-phase synthesis of cobalt phosphide nanorods/hollow nanoparticles
磷化钴纳米棒/空心纳米粒子的简便溶液相合成
  • DOI:
    10.1039/c6nr00208k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Nanoscale
  • 影响因子:
    6.7
  • 作者:
    Yang Weiwei;Huang Yarong;Fan Jinlong;Yu Yongsheng;Yang Chunhui;Li Haibo
  • 通讯作者:
    Li Haibo
Controlled synthesis and assembly into anisotropic arrays of magnetic cobalt-substituted magnetite nanocubes
磁性钴取代磁铁矿纳米立方体的受控合成和组装成各向异性阵列
  • DOI:
    10.1039/c4nr07331b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Nanoscale
  • 影响因子:
    6.7
  • 作者:
    Yang Weiwei;Yu Yongsheng;Wang Liang;Yang Chunhui;Li Haibo
  • 通讯作者:
    Li Haibo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1,2-H(XPhCH2)C60衍生物中取代基团对NMR及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应用化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杨微微;高翔
  • 通讯作者:
    高翔
Reductive Activation of C70 Equatorial Carbons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C70 δ-Adduct with Closed [5,6]-Ring Fusion
C-70 赤道碳的还原活化和结构表征的 C-70 δ-加合物与闭 [5,6]-环融合
  • DOI:
    10.1021/acs.joc.7b01756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杨微微;李宗军;李姝慧;吴胜莉;施祖进;高翔
  • 通讯作者:
    高翔
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负载活化半焦光催化烟气脱硝(英文)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分子催化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孙圣楠;李春虎;杨微微;闫欣;郑昱;王亮;卞俊杰
  • 通讯作者:
    卞俊杰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