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稀土CeO2在土壤-动物体系中的形态转化、累积分布及毒性作用机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877500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62.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708.生态毒理学
  • 结题年份:
    2022
  • 批准年份:
    2018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9-01-01 至2022-12-31

项目摘要

Soil can serve as a major sink for rare-earth nanomaterials, and soil-dwelling animals are sensitive receptors considered in the derivation of soil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However, the speci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nanoparticles in soil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 soil animals are less understood. In this project, the widely-used nano-CeO2 is chosen as the target pollutant, and a key soil species earthworm is selected as the model organism. By using the modern 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methods (DGT, TEM, XANES, μ-XRF, etc.) and high-throughput metabonomics, the transformations, uptake, bioaccumulation, and toxicity mechanisms of nano-CeO2 in the soil-animal system will b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at the micro and molecular level. We aim to examine the interfacial behaviors of nano-CeO2 and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in different soils, elucidate the impact of soil aging and earthworm activities on the speci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nano-CeO2, and explore the uptake and elimination kinetic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nano-CeO2 in earthworms. Meanwhile, at the organism level, the acute and chronic toxicity of nanoparticles will be determined, and predictive models will be established based on bioavailability. Finally, toxicity mechanisms of nano-CeO2 to earthworms will revealed at the metabolic level.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project w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ecological risks assessment and safe use of nano-CeO2.
土壤是稀土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主要归宿,土居动物是土壤环境敏感受体,但目前对纳米材料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生物有效性及其与土壤动物的相互作用机制还缺乏深入了解。项目选取广泛应用的纳米CeO2为研究对象,代表性土壤动物蚯蚓为模式生物,综合运用现代理化分析方法(DGT、TEM、XANES、μ-XRF等)及高通量代谢组学等手段,从微观及分子层面,系统开展纳米CeO2在土壤-动物系统中的形态转化、吸收累积过程、毒性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考察纳米CeO2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界面化学行为及主控因子,探究土壤老化及蚯蚓活动对其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探讨纳米CeO2在蚯蚓中的吸收、排出动力学及累积分布特征规律;在生物体水平上确定纳米CeO2的急性和慢性毒性,并构建基于纳米生物有效性的毒性预测模型;在代谢物组水平上揭示纳米CeO2对蚯蚓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为纳米CeO2的生态风险评估及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结项摘要

土壤是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主要归宿,土居动物由于受体敏感特性,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示生物和纳米材料环境生态风险评估的良好材料,然而目前针对纳米CeO2在土壤环境中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效应研究尚不充分。基于此,本项目系统开展了纳米CeO2在土壤-动物系统中的界面行为、吸收累积过程、毒性效应预测及毒理学分子机制研究。具体为:(1)研究了高岭土、针铁矿以及腐殖酸等典型土壤胶体对纳米CeO2团聚行为的影响,从胶体的电负性及浓度、共存离子类型、表面修饰等方面明确了影响纳米CeO2在土壤系统中自团聚、异相团聚及胶体稳定性的关键驱动因子,为解释并预测不同土壤类型体系下CeO2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及归趋奠定了理论基础。(2)探究了不同浓度纳米CeO2和Ce离子暴露下,蚯蚓和线蚓对Ce的吸收、累积分布以及动物致死、体重、繁殖等表型响应,构建了基于数值拟合和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预测模型量化了稀土元素对土壤动物的单一及联合毒性。(3)从动物个体水平、生理生化水平、转录组及代谢物组水平研究了纳米CeO2对土壤动物蚯蚓的毒性效应,发现暴露后蚯蚓体内MDA、Fe和K含量明显增加,表明纳米CeO2可诱导蚯蚓体内氧化损伤和营养元素失衡。综合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代谢物发现,纳米CeO2影响了蚯蚓体内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质及核酸等合成的相关过程。(4)从土壤酶活、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代谢物变化等角度,研究了蚯蚓活动对纳米CeO2微生物效应的影响,发现纳米CeO2胁迫下,蚯蚓的加入显著改变了参与土壤氮磷循环相关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土壤中代谢物与微生物变化显著相关,蚯蚓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调控了纳米CeO2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功能的抑制。因此,在评估纳米颗粒的土壤健康风险时,需要考虑到土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上述项目结果不仅可为土壤中纳米CeO2的生态风险评估及环境质量标准建立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我国制定纳米材料生产与使用的相关政策管理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对于推动纳米科技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29)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2)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1)
Protein corona-induced aggregation of differently sized nanoplastics: impacts of protein type and concentration
蛋白质电晕诱导的不同尺寸纳米塑料的聚集:蛋白质类型和浓度的影响
  • DOI:
    10.1039/d1en00115a
  • 发表时间:
    2021-04
  • 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
  • 影响因子:
    --
  • 作者:
    Xing Li;Erkai He;Bing Xia;Yang Liu;Peihua Zhang;Xinde Cao;Ling Zhao;Xiaoyun Xu;Hao Qiu
  • 通讯作者:
    Hao Qiu
Bioavailability and phytotoxicity of rare earth metals to Triticum aestivum under various exposure scenarios
不同暴露情况下稀土金属对小麦的生物利用度和植物毒性
  • DOI:
    10.1016/j.ecoenv.2020.111346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 影响因子:
    6.8
  • 作者:
    Gong Bing;He Erkai;Xia Bing;Ying Rongrong;Peijnenburg Willie J. G. M.;Liu Yang;Qiu Hao
  • 通讯作者:
    Qiu Hao
Dynamic release and transformation of metallic copper colloids in flooded paddy soil: Role of soil reducible sulfate and temperature
淹水稻土中金属铜胶体的动态释放和转化:土壤还原性硫酸盐和温度的作用
  • DOI:
    10.1016/j.jhazmat.2020.123462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 影响因子:
    13.6
  • 作者:
    Hang Xu;Bing Xia;Erkai He;Rongliang Qiu;Willie J. G. M. Peijnenburg;Hao Qiu;Ling Zhao;Xiaoyun Xu;Xinde Cao
  • 通讯作者:
    Xinde Cao
Lanthanum and cerium disrupt similar biological pathways and interact synergistically in Triticum aestivum as revealed by metabolomic profiling and quantitative modeling
代谢组学分析和定量模型揭示,镧和铈在普通小麦中破坏相似的生物途径并协同相互作用
  • DOI:
    10.1016/j.jhazmat.2021.127831
  • 发表时间:
    2022
  • 期刊: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 影响因子:
    13.6
  • 作者:
    Erkai He;Hao Qiu
  • 通讯作者:
    Hao Qiu
Incorporation of chemical and toxicological availability into metal mixture toxicity modeling: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将化学和毒理学可用性纳入金属混合物毒性模型:现有技术和未来前景
  • DOI:
    10.1080/10643389.2020.1862560
  • 发表时间:
    2020-12-12
  • 期刊: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影响因子:
    12.6
  • 作者:
    Gong,Bing;Qiu,Hao;He,Erkai
  • 通讯作者:
    He,Erkai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不同粒径金属基纳米颗粒的性质与其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的关系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材料导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谭聪;刘洋;何莹;李洋;李博文;仇浩
  • 通讯作者:
    仇浩
铜及氧化铜纳米颗粒对浮萍、藻类的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生态毒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何莹;楚梦玮;刘洋;刘若晴;段文焱;仇浩
  • 通讯作者:
    仇浩
砷硒胁迫对小麦毒性效应及预测模型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建秋;龚冰;季节;周子琛;仇浩
  • 通讯作者:
    仇浩
溶解性有机质的表面吸附行为及其对金属基纳米颗粒环境行为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环境化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何莹;刘洋;陈治廷;储刚;赵婧;仇浩;吴敏
  • 通讯作者:
    吴敏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仇浩的其他基金

纳米塑料叶面暴露的食物链富集传输行为及生物效应机制
  • 批准号:
    42377268
  • 批准年份:
    2023
  • 资助金额:
    49.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土壤环境毒理学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0
  • 资助金额:
    120 万元
  • 项目类别: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生物有效性的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毒性机制及预测模型研究
  • 批准号:
    41701571
  • 批准年份:
    2017
  • 资助金额:
    29.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