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变场与地震波的芦山地震震源特征及发震机制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340008
  • 项目类别:
    专项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401.物理大地测量学
  • 结题年份:
    2014
  • 批准年份:
    2013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3-07-01 至2014-06-30

项目摘要

Currentl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o solve, such as that the genuine surface rupture zone has not been found from current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ource mechanism of earthquakes have large difference from each other, the comprehension of earthquake-triggering mechanism is not unified.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project intends to adopt InSAR technique to obtain the Lushan earthquake coseismic deformation,to analys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formation field,and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location of causative fault; we use the observed deformation data (InSAR, GPS, etc.) and far-field seismic waves data to carry out the joint inversion of Lushan earthquake rupture proces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Lushan earthquake rupture process, to understand the compressional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the rupture process ,and to reveal the geometric and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 of seismic fault . Based on this works, combining with the relocation of the aftershocks an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data, we can carry out the coulomb stress simulation and calculation,analyze the seismotectonic environment of Lushan earthquake and the interaction of peripheral fault stress, and then,discuss the mechanism of Lushan earthquake ;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shan earthquake and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Lushan earthquake effects on the peripheral fault; Based on these studies, it can provide the fundamental basis for the judgement of seismic hazard in the future.
从目前芦山地震野外地质考察没有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以及地震震源机制研究结果差别较大、对发震机制认识不统一等科学问题入手。本项目拟采 用InSAR技术,获取芦山地震同震形变场,分析形变场空间分布特征,确定发震断层空间位置;利用形变观测资料(InSAR、GPS等)与远场地震波数据,开 展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联合反演研究,揭示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认识具有挤压性质的活动构造变形特征、震源过程,揭示发震断层的几何学和运 动学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余震重新定位、地质考察资料,开展库仑应力、模拟计算,分析芦山地震的孕震构造环境,分析周边断层应力相互作用,探讨芦山地震的发生机制;分析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关系,以及芦山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影响;依据这些研究,为未来地震危险性判定提供基础依据。

结项摘要

针对芦山地震野外地质考察没有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地震震源机制研究结果差别较大、对发震机制认识也不统一等问题,本项目采用InSAR技术,获取了芦山地震同震形变场,分析形变场空间分布特征,确定发震断层空间位置;利用形变观测资料(InSAR、GPS等)与强震数据,开展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联合反演研究,揭示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认识具有挤压性质的活动构造变形特征、震源过程,揭示发震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余震重新定位、地质考察资料,开展了模拟计算,分析芦山地震的孕震构造环境,分析周边断层应力相互作用,探讨了芦山地震的发生机制;分析了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关系,以及芦山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影响;依据这些研究,为未来地震危险性判定提供基础依据。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3)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芦山M_s7.0级地震InSAR形变观测及震源参数反演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云华;汪驰升;单新建;张桂芳;屈春燕
  • 通讯作者:
    屈春燕
基于InSAR与GPS观测的汶川同震垂直形变场的获取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地震地质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屈春燕;郭利民;张国宏;宋小刚;张桂芳;温少妍;汪池升;徐小波;刘云华
  • 通讯作者:
    刘云华
横断层作用下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发震机制新探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伟锋;卿艳彬;朱传华;单新建
  • 通讯作者:
    单新建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基于时序InSAR 的海原断裂带形变特征及运动学参数反演
  •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6.011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地震地质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乔鑫;屈春燕;单新建;李彦川;朱传华
  • 通讯作者:
    朱传华
高频GPS和强震仪数据在汶川地震参数快速确定中的初步应用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尹昊;单新建;张迎峰;屈春燕;王振杰;刘晓东;张国宏;李彦川
  • 通讯作者:
    李彦川
豫北安阳市区及水冶镇城市地面沉降的时间序列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徐小波;马超;屈春燕;单新建
  • 通讯作者:
    单新建
基于D-InSAR技术的葛亭煤矿地面沉降监测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工程勘察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黄宝伟;宋小刚;王振杰;单新建
  • 通讯作者:
    单新建
利用星载D-InSAR技术获取的地表形变场提取玛尼地震震源断层参数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国科学(D辑)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单新建;马瑾;王长林
  • 通讯作者:
    王长林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单新建的其他基金

鲜水河断裂带震间蠕滑的识别、机制及强震危险性预测研究
  • 批准号:
    U2139202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278 万元
  • 项目类别:
    联合基金项目
基于高频GNSS地震学的震源参数与破裂过程实时反演研究
  • 批准号:
    41631073
  • 批准年份:
    2016
  • 资助金额:
    30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汶川地震震前-同震-震后InSAR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特征与孕震机理研究
  • 批准号:
    40940020
  • 批准年份:
    2009
  • 资助金额:
    15.0 万元
  • 项目类别:
    专项基金项目
基于InSAR的天池火山形变场动态演化特征与数值模拟研究
  • 批准号:
    40874006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64.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基于人工和永久反射器的InSar微量形变监测模型研究及初步应用
  • 批准号:
    40574007
  • 批准年份:
    2005
  • 资助金额:
    58.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震前、同震与震后干涉形变场动态演化特征及孕震机理研究
  • 批准号:
    40374013
  • 批准年份:
    2003
  • 资助金额:
    38.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INSAR技术在测量活动断层垂直形变中的算法研究与初步应用
  • 批准号:
    49802027
  • 批准年份:
    1998
  • 资助金额:
    14.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