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江南地区社会人文空间的生产(1368-1949)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41271156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7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D0110.人文地理
- 结题年份:2016
- 批准年份:2012
- 项目状态:已结题
- 起止时间:2013-01-01 至2016-12-31
- 项目参与者:唐忠毛; 吴疆; 孙涛; 欧阳楠; 计小敏; 葛洲子; 于淑娟;
- 关键词:
项目摘要
Abstract: Buddhism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for socio-spatial produc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Unlike the mode of spatial production in the Western context, there was less power struggle in the Chinese situation. This project investigates Buddhism-related socio-spatial production in Jiangnan area of South China- - - the most developed region- -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Republican era. It covers the following subjects: township formation based on temple locations, socio-spatial production of Buddhist temple markets, interference of public affairs with Buddhist space, and Buddhist temples as women's living space. Based on evidential study of literature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field work, and synthesis of previous scholarship, we conduct spati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ubjects mentioned above by means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Combining the analys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uddhist ecology, Buddhist economics, and Buddhist sociology, we shall reveal the role of Buddhism in shaping the modes of socio-spatial production, regional variation, and temporal changes. Aming at rediscovering the value of indigenous Chinese culture, our project promotes further study of geography of Chinese religion in a substantial way and pushes forward the discussion about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South China, market development, gender geography, etc. Meanwhile, we hope to advance geographical study by making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 of this project can also provide concrete advice for policy making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对于传统中国的社会空间生产,佛教是极重要的驱动力量。它与现代西方语境中的空间生产方式大不相同,较少权力和斗争意味。本课题对中国佛教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在明清至民国时期与佛教有关的社会空间生产进行考察,通过因寺成镇、佛教香市的社会空间生产、佛教空间对地方公共事务的介入以及佛寺作为传统妇女生活的空间资源诸问题而展开。在综合运用历史地理文献考证、野外考察以及对前人成果合理集成的基础上,通过指标化手段,对上述诸类社会空间进行空间统计学分析,并与佛教生态学、佛教经济学和佛教社会学分析相结合,以揭示佛教对于形塑社会空间生产的模式、区域差异及时代变迁。这一研究立足于发掘中国本土文化的价值,切实推进中国宗教地理的研究,并促进对江南城市化过程、市场发育、女性地理等相关领域的探讨;同时希望通过国际合作,为推动地理学进步做出有中国内涵的科学贡献。其成果对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亦可提供切实的决策参考。
结项摘要
本项目研究在长三角地区地表演化过程中,佛教对社会人文空间生产的意义。分三个层面展开:因寺成镇与江南寺院的社会空间生产,江南香市的社会空间生产,寺院作为地方公共社会空间的生产。为此,课题组编制了“明清江南市镇数据库”、“晚清民国长三角佛教社团活动数据库”、“江南佛教法脉数据库”,并将之前已开始编制的“长三角寺院分布数据库”增加5000余条,实现了对太湖流域的全覆盖。利用这些数据,完成了一系列学术论文。. 其中特别重要的发现包括:(1)明清江南最重要的香汛(观音香汛)形成了一个明显的空间等级体系,位于顶层的是普陀山、杭州天竺山,它们对整个江南乃至更大地域范围都有普遍的吸引力;其次则是苏州虎丘、玄墓等区域性的名山,其影响范围尺度稍小;最基层的则是各地地方尺度的一些所谓“野庙”,仅对附近居民产生影响。这三个尺度的香市空间彼此保持着密切互动。(2)寺院作为社会公共空间,对女性具有特别的意义。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活空间特别狭小,除娘家、夫家两点之外,唯一有正当理由涉足的社会公共空间基本上就是寺院,由此形成家、家庵、寺院(尼庵)庙会香市4个尺度有别、参与频次不同的信仰空间体系。妇女在朝香活动中除了完成信仰心愿,同时也顺带实现游玩、休闲等生活目标。在信仰空间中实现人际互动,拓展社会交际网络。可以说,是佛教信仰丰富了传统妇女的生活内容和行为空间。(3)传统认为禅宗“五家宗派”自唐以后一直存在,本课题组的研究表明,禅宗五家观念的雏形出现于五代吴越地区,至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在吴越地区定型,迟至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才经徽宗钦定而为世人公认。政府力量在禅宗宗派衍化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推手。(4)在因寺成镇的案例中,多数寺院都是教寺,讲寺、禅寺之和不足1/3,这反映了不同类别佛教空间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6)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4)
专利数量(0)
论中国传统政治地理中的水域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历史地理
- 影响因子:--
- 作者:张伟然;李伟
- 通讯作者:李伟
北宋云门宗禅师人数再考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宗教学研究
- 影响因子:--
- 作者:葛洲子
- 通讯作者:葛洲子
北宋云门宗僧人数量考实
- DOI:--
- 发表时间:2016
- 期刊: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葛洲子
- 通讯作者:葛洲子
佛教空间与明清江南妇女生活——以三言两拍为中心
- DOI:--
- 发表时间:2014
- 期刊:九州
- 影响因子:--
- 作者:张伟然;于淑娟
- 通讯作者:于淑娟
水域政区化与水上人的消失——江苏兴化县境水域的政治地理过程
- DOI:--
- 发表时间:2014
- 期刊:九州
- 影响因子:--
- 作者:计小敏
- 通讯作者:计小敏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湖北省境东晋南北朝的佛教传输与义学分布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影响因子:--
- 作者:张伟然
- 通讯作者:张伟然
唐宋时期峡江女性的形象及日常生活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中国文化研究
- 影响因子:--
- 作者:张伟然
- 通讯作者:张伟然
关于《安仁方言》的若干问题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张伟然
- 通讯作者:张伟然
讨鼓旗——以女性丧礼为中心的经济与法律问题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历史人类学学刊
- 影响因子:--
- 作者:张伟然
- 通讯作者:张伟然
亲情的变迁及地域类型——以湘东南的再婚女性对子女为中心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历史地理
- 影响因子:--
- 作者:张伟然
- 通讯作者:张伟然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摘要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请为本次AI项目解读的内容对您的实用性打分
非常不实用
非常实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您认为此功能如何分析更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填写您的反馈:
张伟然的其他基金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地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佛教因素
- 批准号:40571153
- 批准年份:2005
- 资助金额:28.0 万元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两湖历史文化区域及其形成过程
- 批准号:49601008
- 批准年份:1996
- 资助金额:9.0 万元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