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斜向汇聚区的片麻岩穹窿构造及其地壳深部流变分解机制:以腾冲片麻岩穹窿带为例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772207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211.大地构造学与构造地质学
  • 结题年份:
    2021
  • 批准年份:
    2017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8-01-01 至2021-12-31

项目摘要

As part of this project, we will study the structural geometry, kinematics, geochronology, structural style, deformational sequenc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relationships of the gneiss domes in Tengchong gneiss zone in the Western Yunnan, based on observations and analysis of meso-scale structures, microstructures and fabrics. We will focus on the Cenozoic structural evoluti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geometric relationship, and kinema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gneiss doming structures in Tengchong terrane. The primary aim is to reveal the flow patterns of horizontal flow and vertical flow, flow conditions, and flow/strain paritioning in the crust in the accommodation belt around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A secondary aim is to determine the strain amount and style of strain partitioning between these large-scale boundary structures and intra-continental structures during oblique collision.
本项目拟聚焦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滇西腾冲片麻岩带内穹窿构造的展布几何、运动学、热结构、变形样式-时限-期次、构造属性、以及叠加与改造关系的研究,基于野外宏观构造观测、微观构造和构造岩组构学系统分析,厘定板块斜向汇聚区内腾冲片麻岩穹窿构造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属性、热演化、运动学转换、抬升-剥露历史,及穹窿构造与走滑体系之间的时空关系,重点揭示青藏高原与滇西过渡区(或构造转换区)内地壳深部物质侧向水平流变与垂向流变方式、条件及其分解机制。探讨板块斜向汇聚区边界构造与板内主要变形构造之间的应变调节方式和应变分解方式。

结项摘要

片麻岩穹隆是造山带热动力演化过程的重要特征,部分熔融地壳的垂向流变是造山带热与物质运移和重新分配的普遍式样,是观测地壳熔融和流变学的重要窗口,是评价地壳垂向与侧向流变的相对速率和强度的关键构造。研究通过野外构造解析、变形分析、宏-微观构造观测、P-T路径、应变速率定量观测、氧同位素体系示踪、地震波属性模拟计算等手段和方法,探究年轻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及其东亚缘相关的穹隆构造的构造变形样式、流变特征、地表过程与深部流变响应等。 获得主要理论成果。(1)揭示板内韧性地壳“构造流变双向运动”的应变局部化与分解方式,即侧向水平剪切与垂向穹隆化;韧性地壳垂向流变方式-穹隆构造,该穹隆构造为“片麻岩复式背形构造”;明确挤压型穹隆变形是大陆地壳在斜向碰撞区的重要陆内变形应变局部化与分解的方式之一。(2)揭示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带核心区域经历四期构造变形,地壳增厚(D1,50-42 Ma)、北向伸展拆离(D2,26-22 Ma)、东向伸展拆离(D3,20-11 Ma)、重力垮塌(D4,8.7-7.6 Ma)。(3)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新世折返过程的差应力为80-28 MPa,应变速率为1.7X10-12-3.4X10-13,折返过程的粘度为4.5X1019-3.8X1020 PaS;流变学参数的空间变形指示渠道流变的作用。(4)在喜马拉雅穹隆区,对STDS下盘石英脉的δ18Ofluid分析结果,揭示δ18Ofluid值13.80‰急剧下降到7.71‰,即大气水贡献率从 8% 逐渐增加到 27%;最亏损的δ18Ofluid及最大的R值出现在拆离断层区域内,表明藏南拆离断层提供了大气流体渗滤的通道;根据大气水贡献率R值均小于30%,推断喜马拉雅造山带深部流体来源以深部来源为主;深部来源流体由于浮力驱动因素对流循环上升,并与地表流体在8-10 km处发生广泛混合。地表流体或挥发分的参与导致熔融温度的降低,进而促进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0)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and its exhumation history of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shear zone in Oligocene : Evidences from 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 of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Ailao Shan range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渐新世构造改造及其折返历史:来自哀牢山南段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证据
  • DOI:
    10.18654/1000-0569/2020.06.09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 影响因子:
    1.8
  • 作者:
    Ren LongLong;Zhang Bo;Zheng DeWen;Wang Yang;Zhang JinJiang;Li XiaoRong;Chen SiYu;Zhang Lei
  • 通讯作者:
    Zhang Lei
Using the Maximum Effective Moment Criterion to Interpret Quartz -Fabric Patterns
使用最大有效力矩准则解释石英织物图案
  • DOI:
    10.1111/1755-6724.13855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Acta Geologica Sinica
  • 影响因子:
    --
  • 作者:
    Zheng Yadong;Zhang Jinjiang;Zhang Bo
  • 通讯作者:
    Zhang Bo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exhumation within the India-Eurasia oblique convergence zone: New insights from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shear zone
印度-欧亚大陆斜交带内的地壳变形与折返:来自哀牢山-红河剪切带的新认识
  • DOI:
    10.1130/b35975.1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Bulletin
  • 影响因子:
    --
  • 作者:
    Zhang bo;Chen Siyu;Wang Yang;Peter Reiners
  • 通讯作者:
    Peter Reiners
Fluid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Evidence from fluid inclusions and oxygen isotope data of quartz veins in the Ramba Dome, North Himalayan Gneiss Domes
藏南支离破碎系统的流体循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丘兰巴穹顶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和氧同位素数据的证据
  • DOI:
    10.1002/gj.4300
  • 发表时间:
    2021-09
  • 期刊:
    Geological Journal
  • 影响因子:
    1.8
  • 作者:
    Li Xiaorong;Zhang Bo;Cheng feng
  • 通讯作者:
    Cheng feng
Paleomagnetic Evidence for 25–15 Ma Crust Fragmentation of North Indochina (23–26°N): Consequence of Collision With Greater India NE Corner?
北印度支那 (23-26°N) 25-15 Ma 地壳破碎的古地磁证据:与大印度东北角碰撞的后果?
  • DOI:
    10.1029/2019gc008308
  • 发表时间:
    2019-11
  • 期刊: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 影响因子:
    --
  • 作者:
    Fabio Speranza;Aless;ra G. Pellegrino;Bo Zhang;Rosanna Maniscalco;Catalina Hern;ez‐Moreno
  • 通讯作者:
    ez‐Moreno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Global exponential stabilization for chaotic brushless DC motors with a single input
单输入混沌无刷直流电机的全局指数稳定性
  • DOI:
    10.1007/s11071-014-1284-6
  • 发表时间:
    2014-02
  • 期刊:
    Nonlinear Dynamics
  • 影响因子:
    5.6
  • 作者:
    万理;罗晓曙;曾上游;张波
  • 通讯作者:
    张波
基于失效物理的功率器件疲劳失效机理
  • DOI:
    10.19595/j.cnki.1000-6753.tces.171414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电工技术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学梅;张波;吴海平
  • 通讯作者:
    吴海平
深部矿井埋管充填体换热器蓄/释热过程中热干扰的研究
  • DOI:
    10.13225/j.cnki.jccs.2022.1325
  • 发表时间:
    2023
  • 期刊:
    煤炭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波;杨紫桐;刘浪;赵玉娇;郇超;王美;屠冰冰
  • 通讯作者:
    屠冰冰
联合卫星SAR和地基SAR的海螺沟冰川动态变化及次生滑坡灾害监测
  • DOI:
    10.13203/j.whugis20190077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国祥;张波;张瑞;蔡嘉伦;符茵;刘巧;于冰;李志林
  • 通讯作者:
    李志林
Secondary electron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aphene films with copper substrate
铜基石墨烯薄膜的二次电子发射特性
  • DOI:
    10.1088/1674-1137/40/11/117003
  • 发表时间:
    2016-09
  • 期刊:
    Chinese Physics C
  • 影响因子:
    3.6
  • 作者:
    王洁;王勇;徐延辉;张宇心;张波;尉伟
  • 通讯作者:
    尉伟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张波的其他基金

大陆强碰撞区构造变形特征与协调机制:以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为例
  • 批准号:
    42272245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57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大型体育赛事新冠疫情预警预测模型研究
  • 批准号:
    72104008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2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NAT10调节微核形成及相关结直肠癌生物学活性作用与机制研究
  • 批准号:
    81872018
  • 批准年份:
    2018
  • 资助金额:
    57.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乙酰化酶NAT10激活RhoGTPase促进结肠癌侵袭与转移机制研究
  • 批准号:
    81372292
  • 批准年份:
    2013
  • 资助金额:
    73.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嘉黎断裂与滇西走滑断裂体系叠接关系及其对高原物质东移的控制作用
  • 批准号:
    41272217
  • 批准年份:
    2012
  • 资助金额:
    99.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EGF/AKT信号通路激活对TEIF蛋白相关的肿瘤细胞中心体扩增的作用及机制
  • 批准号:
    81171907
  • 批准年份:
    2011
  • 资助金额:
    5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城市成长管理政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机制与政策绩效评价研究
  • 批准号:
    71073005
  • 批准年份:
    2010
  • 资助金额:
    27.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澜沧江构造带新生代挤压走滑应变及其应变分解方式
  • 批准号:
    40802050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21.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组蛋白乙酰化酶hALP在核仁区的定位及在细胞癌变中的作用研究
  • 批准号:
    30770830
  • 批准年份:
    2007
  • 资助金额:
    3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滑膜肉瘤SYT-SSX1基因激活端粒酶的分子机制研究
  • 批准号:
    30570691
  • 批准年份:
    2005
  • 资助金额:
    2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