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再悬浮作用机制和悬沙浓度剖面研究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41176069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68.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D0606.河口海岸学
- 结题年份:2015
- 批准年份:2011
- 项目状态:已结题
- 起止时间:2012-01-01 至2015-12-31
- 项目参与者:陈沈良; 张国安; 张文祥; 蒋陈娟; 张小玲; 赵军凯; 姚弘毅; 陈炜; 陈炜; 徐敏;
- 关键词:
项目摘要
以长江口南北槽最大浑浊带水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沉积动力学与泥沙运动力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高新技术的观测分析设备,通过对悬沙浓度剖面、悬沙级配剖面、流速剖面和絮凝体的高时空分辨率的现场观测,以及对大量悬沙、底质样品的室内粒度分析和室内水槽试验,研究最大浑浊带内悬沙级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机理;探讨研究区内不同类型底质的再悬浮作用过程、强度和机制,检验和改进再悬浮通量的计算模型;分析野外环境下悬沙浓度的垂向剖面分布特征,揭示不同粒级泥沙的垂向分布特点,构建再悬浮作用下的悬沙剖面分布模型;采用粒径分级的方法,分析不同粒级悬沙的浓度变化过程和输移机制。本项目成果对于深化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和泥沙运移规律、丰富沉积动力学和泥沙运动力学的研究内涵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结项摘要
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水域开展大量野外观测及室内样品分析,基于观测数据对悬沙剖面分布类型和机理、再悬浮作用特征、悬沙输运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取得重要认识。在研究水域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形态多样,成因机理复杂,主要剖面类型有指数型、斜线型、垂线型、双层结构型和不规则型。密度分层、横向环流、底床可侵蚀泥沙数量、扩散和沉降作用、流向的垂向变化是影响悬沙剖面的主要因素。研究揭示,当悬沙扩散与沉降通量达到平衡时,悬沙剖面为指数型和斜线型分布,前者出现在悬沙粒径较粗、后者出现在悬沙粒径较细的条件下,二者皆属于Rouse剖面;垂线型剖面出现在垂向混合强烈但底床缺乏可侵蚀泥沙的条件下,由表层至底层悬沙浓度保持一致;强密度分层和横向环流都能导致双层结构型悬沙剖面的产生,底部为高浓度层,中上部为低浓度层;不规则型剖面出现在水流流向沿垂向变化剧烈的转流时段。随动力泥沙条件的改变,潮周期内悬沙剖面不断变化、调整,不同类型剖面的出现频率差异较大。.再悬浮是最大浑浊带的重要形成机制。受流速变化所影响,再悬浮具有大潮最强、中潮次之、小潮最弱的特点。悬沙粒径和悬沙浓度是再悬浮强度的直接体现。近底部悬沙级配与底质级配的对比揭示,小潮时二者差异显著,再悬浮微弱;大潮高流速时段二者非常接近,再悬浮强烈,底层悬沙由悬浮起来的底质泥沙所组成;中潮处于大小潮过度状态。再悬浮使大潮悬沙浓度明显高于中小潮,大潮悬沙粒径明显粗于中小潮,统计显示大潮浓度约为小潮的3-4倍,大潮最大中值粒径为32μm,小潮时仅为10μm。在最大浑浊带水域底质空间分布复杂,沉积物类型多样,底质中值粒径介于6~101μm,部分底质属于粘性泥沙。复杂的底质分布导致临界再悬浮流速和再悬浮系数空间变化明显,在一个潮周期里不同底质的再悬浮过程和强度存在差异。受底质的复杂空间分布所影响,瞬时流速与瞬时悬沙浓度和悬沙粒径不存在明显关系,涨落潮的再悬浮作用存在差异。.盐水楔、密度分层和横向环流是影响南北槽悬沙输运的重要因素。在小潮和部分中潮盐水楔发育,水体垂向混合弱,产生垂向输沙环流;在大潮和部分中潮水体垂向混合强,垂向输沙环流消失。盐水楔能改变涨落潮近底流速过程并产生强密度分层,影响潮周期净输沙的强度和方向。涨潮中后期北槽发育横向环流,它能加强主槽与浅滩的泥沙交换,影响槽滩输沙过程。北槽弯道河段泥沙淤积与重力环流、密度分层、北槽北侧落潮横向输沙等有关。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5)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长江口北支小潮至大潮水沙输运机制研究
- DOI:--
- 发表时间:2013
- 期刊:泥沙研究
- 影响因子:--
- 作者:赵方方;李占海;李九发;陈炜
- 通讯作者:陈炜
近期长江口南支河道洪季含沙量时间变化及床沙再悬浮研究
- DOI:--
- 发表时间:2015
- 期刊: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影响因子:--
- 作者:高敏;李九发;李占海;姚弘毅;王飞
- 通讯作者:王飞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ADCP在长江口悬沙输运观测中的应用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地理研究
- 影响因子:--
- 作者:高建华;汪亚平;王爱军;李占海;杨旸
- 通讯作者:杨旸
长江口南支边滩悬沙级配的现场与室内观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泥沙研究
- 影响因子:--
- 作者:李占海;陈沈良;高抒;张国安
- 通讯作者:张国安
长江口南汇嘴潮滩短期冲淤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海洋学报(中文版)
- 影响因子:--
- 作者:赵建春;戴志军;赵军凯;李九发;李占海
- 通讯作者:李占海
动态扰动触发深部巷道发生失稳破裂的数值模拟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朱万成;唐春安;尚世明;左宇军;李占海
- 通讯作者:李占海
长江口水沙入海通量的观测与分析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地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汪亚平;潘少明;H.v.Wang;高建华;杨旸;王爱军;李占海;吴中
- 通讯作者:吴中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摘要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请为本次AI项目解读的内容对您的实用性打分
非常不实用
非常实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您认为此功能如何分析更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填写您的反馈:
李占海的其他基金
潮滩沉积物再悬浮和沉降过程与机制探讨
- 批准号:40606024
- 批准年份:2006
- 资助金额:27.0 万元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