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热导率场测量的悬浮液斯托克斯重力沉降过程演化特性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51606224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E0606.热物性与热物理测试技术
  • 结题年份:
    2019
  • 批准年份:
    2016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7-01-01 至2019-12-31

项目摘要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ntrated suspension during gravitational settling in Stokes region is the basis of controlling and utilizing the settling processes, and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focuses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solid-liquid two-phase flow. In order to gain an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settling process’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under Stokes region, this project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sion’s settling process in Stokes region, by assuming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field as the representative parameter, and by using the settling mathematical model as well as today’s advanc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A measurement technique will be established to determine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field during suspension settling’s process using the Hedgehog inverse method and transient hot-wire technique. The solid volume fraction field and other physically meaningful state parameter fields will be obtained through an iterative calculation, which substitutes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field data into the settling mathematic model. The correlation can then be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settling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and state parameter fields as well as characteristic information, using the entropy theory and data mining techniques. Ultimately, the settling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in Stokes region can be analyzed and predicted for different suspensions under different settling conditions. In this project, an applicable research technique for the information of settling flows is expected to be established, by which the theoretical and scientific basis can be also provided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of concentrated suspension during gravitational settling in Stokes region.
掌握悬浮液斯托克斯重力沉降的演化特性是实现对其有效控制与合理利用的基础,一直以来都是液固两相流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项目拟以热导率场作为沉降过程的表征参数,通过测量沉降过程中悬浮液的热导率场参数变化,并利用沉降模型及现代信息分析方法对悬浮液斯托克斯沉降过程的演化特性进行研究,旨在获得悬浮液斯托克斯沉降演化规律的客观认识。项目利用赫奇霍格反演法与多点瞬态热线法建立悬浮液沉降过程中的热导率场测量方法,将得到的热导率场参数代入沉降模型,迭代计算表征悬浮液沉降演化特性的固相含率场以及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其他状态参数场,综合运用信息熵和各种数据挖掘方法,建立状态参数场、信息特征量与沉降演化特性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可对不同悬浮液在不同诱导条件下的沉降演化特性进行分析和预测。本项目可望形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沉降流动信息研究方法,可为深入研究悬浮液斯托克斯重力沉降过程的演化特性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结项摘要

掌握悬浮液斯托克斯重力沉降的演化特性是实现对其有效控制与合理利用的基础,一直以来都是液固两相流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项目以冰晶石基熔体氧化铝颗粒悬浮系统为对象,围绕氧化铝颗粒在熔体沉降过程中固相运动-传质特性的检测、分析与应用,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氧化铝颗粒的沉降溶解行为进行研究。主要关注氧化铝颗粒溶解控制机制,分散特性以及颗粒沉降过程中的运动规律。项目提出了一种通过测量不同空间位置的熔体液相热导率随时间变化特性,来确定固液相界面所在位置的方法。基于固/液反应动力学理论提出了颗粒反应-扩散控制的沉降-溶解模型,引入Da数描述颗粒沉降-溶解过程中控制机制的演变,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探讨了氧化铝颗粒粒径,流体温度、湍流强度及熔体组分对颗粒溶解机制和沉降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氧化铝颗粒沉降-溶解过程由界面化学反应和分子扩散联合控制。基于颗粒沉降特性模型和颗粒反应-扩散控制溶解模型,采用CFD-DPM法,对氧化铝颗粒在流体中宏观沉降与微观溶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比固相浓度和温度变化的实验数据,对数学模型及数值方法进行了验证。深入探讨了氧化铝颗粒群在沉降过程中固相颗粒粒径、浓度分布演化规律及溶解特性。本项目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氧化铝冰晶石悬浮液体系中固/液相间作用规律、颗粒溶解反应动力学和界面传热传质机理等一系列基础科学问题,对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6)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2)
专利数量(0)
Moving solid-liquid interface-based measurement method for thermal conductivity determination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s in liquid phase
基于移动固液界面的液相相变材料导热系数测定方法
  • DOI:
    10.1016/j.expthermflusci.2020.110042
  • 发表时间:
    2020-05
  • 期刊:
    Experimental 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
  • 影响因子:
    3.2
  • 作者:
    Tian Zhou;Xiaoyi Ma;Jie Yuan;Nianben Zheng;Zhiqiang Sun
  • 通讯作者:
    Zhiqiang Sun
Thermal management of the lithium-ion battery by the composite PCM-Fin structures
复合 PCM-Fin 结构对锂离子电池的热管理
  • DOI:
    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19.118739
  • 发表时间:
    2019-12
  • 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影响因子:
    5.2
  • 作者:
    Sun Zhiqiang;Fan Ruijin;Yan Fang;Zhou Tian;Zheng Nianben
  • 通讯作者:
    Zheng Nianben
Techno-economic analysis of coal-to-liquid processes with different gasifier alternatives
不同气化炉替代方案的煤制油工艺的技术经济分析
  • DOI:
    10.1016/j.jclepro.2020.120006
  • 发表时间:
    2020-04
  • 期刊: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 影响因子:
    11.1
  • 作者:
    Sheng Yang;Zhenyu Xiao;Chengwei Deng;Zhiqiang Liu;Huairong Zhou;Jingzheng Ren;Tian Zhou
  • 通讯作者:
    Tian Zhou
基于摄动法的相变材料熔点附近热导率测量方法
  • DOI:
    10.11817/j.issn.1672-7207.2018.04.028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周天;刘旭;孙志强;彭伟;周孑民
  • 通讯作者:
    周孑民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interface propagation-based thermal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 method during solid-liquid transition
基于界面传播的固液转变导热系数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 DOI:
    10.1007/s11771-019-4152-1
  • 发表时间:
    2019-08
  • 期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 影响因子:
    4.4
  • 作者:
    Zhou Tian;Ma Xiao;Liu Xu;Li Yuan
  • 通讯作者:
    Li Yuan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波束锐化技术在多波束测深声呐中的应用
  • DOI:
    10.16300/j.cnki.1000-3630.2016.02.015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声学技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魏波;沈嘉俊;周天;李海森
  • 通讯作者:
    李海森
利用RLS-Laguerre格型算法消除多波束测深声呐的隧道效应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海森;周天;翁宁宁;魏玉阔;么彬
  • 通讯作者:
    么彬
论肿瘤绿色治疗体系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中医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周天;胡凯文
  • 通讯作者:
    胡凯文
一种噪声环境中的多波束相位差估计新方法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周天;陈宝伟;魏玉阔;李海森
  • 通讯作者:
    李海森
多波束相干海底成像技术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徐超;李海森;陈宝伟;周天
  • 通讯作者:
    周天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周天的其他基金

战略与管理研究类:第一届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创新论坛
  • 批准号:
    52342601
  • 批准年份:
    2023
  • 资助金额:
    10.00 万元
  • 项目类别:
    专项项目
选择性激光烧结热塑性复合材料微结构演化及多尺度能质传递机理研究
  • 批准号:
    52376085
  • 批准年份:
    2023
  • 资助金额:
    50.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固液相变储热材料相变点附近温变热导率动态测量方法研究
  • 批准号:
    52076217
  • 批准年份:
    2020
  • 资助金额:
    58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