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调节蛋白PrtR在铜绿假单胞急-慢性感染转换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31870060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62.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C0104.微生物遗传与生物合成
  • 结题年份:
    2022
  • 批准年份:
    2018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9-01-01 至2022-12-31

项目摘要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 one of the major pathogens causing infection in hospital and intensive care unit. P. aeruginosa also causes serious acute and chronic infections in humans. Major differences exist in disease pathogenesis, clinical treatment and outcomes between acute and chronic infections. P. aeruginosa acute infection characteristically involves the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s (T3SS) while chronic infection is ofen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s, a major cause of difficulties to eradicate chronic infections. Although the regulation of T3S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iofilm formation have been determined and proposed in the past, the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acute-chronic switch of P. aeruginosa infection have not been fully elucidated. In this proposal, we will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 of the global regulator PrtR in P. aeruginosa acute-chronic infection, and reveal how biofilm formation, virulence factor regulation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These results will provide us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how to control the pathogenecity of P. aeruginosa 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P. aeruginosa acute-chronic infection switch, which might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ti-virulence drugs that specifically target PrtR in the future.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及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同时,铜绿假单胞菌能在人体中引发急性和慢性感染(Acute-chronic infection),这两种感染导致的疾病进程和临床治疗具有本质上的区别。铜绿假单胞菌的急性感染主要表现在三型分泌系统(T3SS)的表达变化,而慢性感染则主要体现在生物膜的形成,这也是慢性感染难以治愈的主要原因。尽管目前对T3SS的调控和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急-慢性感染的转换机制的认识还相当有限。本项目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全局调节蛋白PrtR在铜绿假单胞急-慢性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来揭示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毒性基因调控、以及耐药性产生等方面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以及急-慢性感染转换的分子机理,为控制铜绿假单胞的感染以及为开发针对以该蛋白为靶点的新型抗致病力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项摘要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及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同时,铜绿假单胞菌能在人体中引发急性和慢性感染(Acute-chronic infection),这两种感染导致的疾病进程和临床治疗具有本质上的区别。铜绿假单胞菌的急性感染主要表现在三型分泌系统(T3SS)的表达变化,而慢性感染则主要体现在生物膜的形成,这也是慢性感染难以治愈的主要原因。尽管目前对T3SS的调控和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急-慢性感染的转换机制的认识还相当有限。在该项目的资助下,针对全局调节蛋白PrtR在铜绿假单胞菌急-慢性感染转换中的作用,目前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PrtR全局调节蛋白除了调控脓菌素和三型分泌系统外,还控制众多致病因子的表达,如生物被膜的形成、菌体运动及菌落形态;PrtR通过与胞内第二信使信号分子(c-di-GMP)环化酶SiaD相互作用调控c-di-GMP的含量;生物膜的形成依赖胞内c-di-GMP的水平;PrtR通过调控Gac/Rsm信号系统来调节六型分泌系统;(2)阐明了SiaC蛋白激活环化酶SiaD活性的分子机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我们解析了SiaC-SiaD-GpCpp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复合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镜像对称构象:2个分子的SiaD形成了一个长柄结构域的二聚体,而4分子的SiaC结合在这个长柄域的保守区域来稳定SiaD从而使SiaD具有环化酶活性。(3)揭示了铜绿假单胞菌T6SS转运钼离子来响应厌氧环境的分子机制。我们发现钼离子结合蛋白ModA是H2-T6SS的一个底物,它的分泌受T6SS的控制;相比与有氧条件,H2-T6SS基因表达在厌氧条件下受到明显激活。同时,全局调节子Anr严格调控T6SS的活性;ModA能与外膜蛋白IcmP相互作用,并且利用IcmP来转运钼离子;T6SS-ModA-IcmP系统使铜绿假单胞菌在和其它细菌竞争中取得生长优势;T6SS-ModA-IcmP体系在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以及急-慢性感染转换的分子机理,为控制铜绿假单胞的感染以及为开发针对以该蛋白为靶点的新型抗致病力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2)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The Pyocin Regulator PrtR Regulates Virulence Expression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y Modulation of Gac/Rsm System and c-di-GMP Signaling Pathway
Pyocin 调节剂 PrtR 通过调节 Gac/Rsm 系统和 c-di-GMP 信号通路来调节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表达。
  • DOI:
    10.1128/iai.00602-20
  • 发表时间:
    2021-02-01
  • 期刊:
    INFECTION AND IMMUNITY
  • 影响因子:
    3.1
  • 作者:
    Jiao, Hongying;Li, Fan;Whiteley, Marvin
  • 通讯作者:
    Whiteley, Marvin
An Important Role of the Type VI Secretion System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Regulated by Dnr in Response to Anaerobic Environments.
Dnr调控的铜绿假单胞菌VI型分泌系统在厌氧环境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 DOI:
    10.1128/spectrum.01533-22
  • 发表时间:
    2022-12-21
  • 期刊:
    MICROBIOLOGY SPECTRUM
  • 影响因子:
    3.7
  • 作者:
    Dang, Jing;Wang, Tietao;Wen, Jing;Liang, Haihua
  • 通讯作者:
    Liang, Haihua
Coordinated regulation of anthranilate metabolism and bacterial virulence by the GntR family regulator MpaR inPseudomonas aeruginosa
铜绿假单胞菌中 GntR 家族调节剂 MpaR 对邻氨基苯甲酸代谢和细菌毒力的协调调节
  • DOI:
    10.1111/mmi.14584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Molecular Microbiology
  • 影响因子:
    3.6
  • 作者:
    Wang Tietao;Qi Yihang;Wang Zhihan;Zhao Jingru;Ji Linxuan;Li Jun;Cai Zhao;Yang Liang;Wu Min;Liang Haihua
  • 通讯作者:
    Liang Haihua
The SiaA/B/C/D signaling network regulates biofilm formation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iaA/B/C/D 信号网络调节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
  • DOI:
    10.15252/embj.2019103412
  • 发表时间:
    2020-03-16
  • 期刊:
    EMBO JOURNAL
  • 影响因子:
    11.4
  • 作者:
    Chen, Gukui;Gan, Jianhua;Liang, Haihua
  • 通讯作者:
    Liang, Haihua
A novel c-di-GMP signal system regulates biofilm formation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一种新型 c-di-GMP 信号系统调节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
  • DOI:
    10.15698/mic2020.06.720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Microb Cell
  • 影响因子:
    --
  • 作者:
    Chen Gukui;Liang Haihua
  • 通讯作者:
    Liang Haihua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铜绿假单胞菌吩嗪合成基因受铁离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印刷中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梁海华;陈林;董兆麟;段康民*
  • 通讯作者:
    段康民*
一种利用基因表达变化检测、鉴别抗生素的新方法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生物工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孙赵麟;杨亮;段康民;沈立新;赵冰;梁海华
  • 通讯作者:
    梁海华
一类拟齐次多项式中心的极限环个数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何泽涔;梁海华
  • 通讯作者:
    梁海华
一类平面等时中心的极限环分支
  • DOI:
    --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魏怡倩;梁海华
  • 通讯作者:
    梁海华
基于R(λ)学习的孤岛微电网智能发电控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2
  • 期刊: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余涛;梁海华;周斌
  • 通讯作者:
    周斌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梁海华的其他基金

铜绿假单胞菌六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PA0989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58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铜绿假单胞菌六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PA0989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
  • 批准号:
    32170188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58.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铜绿假单胞菌藻酸盐(Alginate)合成相关蛋白的调控机制及功能研究
  • 批准号:
    31670080
  • 批准年份:
    2016
  • 资助金额:
    62.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小分子信号物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影响
  • 批准号:
    31000049
  • 批准年份:
    2010
  • 资助金额:
    2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