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杀灭鱼类单殖吸虫活性分子的分离及杀虫机理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31072242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33.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C1908.水产生物病原学与病害控制
  • 结题年份:
    2013
  • 批准年份:
    2010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1-01-01 至2013-12-31

项目摘要

中草药活性分子及药理基础研究是创制水产新药的理论基础,是提高水产病害控制效果、保障水产品和环境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申请以中草药小果博落回、盾叶薯蓣为研究对象,以危害鱼类严重地单殖吸虫-指环虫为供试虫,采用模型寄生虫-中型指环虫活体感染金鱼、药浴杀虫和鳃组织离体培养指环虫的药物杀虫活性测定方法,结合硅胶柱层析、HPLC制备等分离技术进行杀虫活性分子分离研究;对高活性分子致毒供试虫后,采用电镜技术、生化测定方法,观察细胞致毒靶标和测定代谢酶类变化规律,阐明活性分子的杀虫机制;在此基础上,对鲤口服或注射高活性分子,采用HPLC和LC-MS等分析方法,检测并鉴定活性分子在鱼体各组织器官分布、药代学参数和药物残留基团种类,明确活性分子代谢机制。该研究的成功开展不但为杀灭鱼类寄生虫新渔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今后无公害渔药基础创新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模板,具有重要科学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结项摘要

本项目在建立金鱼寄生中型指环虫药物筛选模型和方法基础上,对从中草药小果博落回分离的血根碱、隐品碱、β-别隐品碱、原阿片碱和6-甲氧基-二氢白屈菜红碱进行杀虫测定,达100%杀虫率的浓度分别为0.7、8.0、8.0、16.0及7.0 mg/L,48 h对金鱼LC50分别为1.13、16.12、15.88、21.69及10.91 mg/L,治疗指数分别为3.03、4.82、3.40、2.66、2.99。从盾叶薯蓣分离获得延龄草苷、纤细薯蓣皂苷,48 h对指环虫EC50分别为26.48和0.18 mg/L,对金鱼 LC50分别为73.11和1.40 mg/L,TI分别为2.76 和7.78。高活性成分血根碱、纤细薯蓣皂苷杀虫扫描电镜观察:指环虫体表均变得粗糙,粘液增多,破裂、体液外流;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体表结构损坏,体内分泌颗粒、线粒体减少,未见合胞体。质膜损坏并形成嵴,细胞连接损伤。基板致密结构变稀疏,与肌肉连接出现断层。相关代谢酶研究证实:血根碱使可溶性蛋白浓度下降(P<0.01);丙二醛含量与时间呈正比,48 h是对照组的5.03倍(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在处理6 h后上升,从12 h后开始急剧下降,48 h是对照组的0.47倍(P<0.01);总抗氧化活性活性与处理时间负相关,48 h是对照组的0.31倍(P<0.01)。血根碱作用鱼类时间与免疫基因IFNγ基因表达量呈递减关系,与TNFα1、TNFα2、TGFβ、INOSα、INOSβ和IL1β2表达量均呈抛物线关系,并于第7天达到峰值。细胞毒研究表明:血根碱(1 mg/L及以下)对草鱼肾细胞具增殖作用,48 h细胞未见毒性效应。药代学研究显示:口服血根碱在鲫鱼体内药动学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检测代谢产物为二氢血根碱。该研究的成功开展不但为杀灭鱼类寄生虫新渔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今后无公害渔药基础创新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模板,具有重要科学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0)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Screening of 42 medicinal plants for in vivo anthelmintic activity against Dactylogyrus intermedius (Monogenea) in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
筛选 42 种药用植物对金鱼 (Carassius auratus) 体内指环虫 (Monogenea) 的驱虫活性
  • DOI:
    10.1007/s00436-011-2805-6
  • 发表时间:
    2012-07-01
  • 期刊:
    PARASITOLOGY RESEARCH
  • 影响因子:
    2
  • 作者:
    Ji, Jie;Lu, Cheng;Chen, Peng
  • 通讯作者:
    Chen, Peng
杀灭鱼类单殖吸虫药物筛选方法的建立
  • DOI:
    --
  • 发表时间:
    2011
  •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超;赵云奎;凌飞;王高学
  • 通讯作者:
    王高学
Bioassay-guided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ctive compounds from Macleaya microcarpa (Maxim) Fedde against fish pathogenic bacteria
生物测定引导下博落回抗鱼类病原菌活性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
  • DOI:
    10.1111/j.1365-2109.2012.03123.x
  • 发表时间:
    2013-07-01
  • 期刊:
    AQUACULTURE RESEARCH
  • 影响因子:
    2
  • 作者:
    Kang, Yu-Jun;Yi, Yang-lei;Wang, Gao-Xue
  • 通讯作者:
    Wang, Gao-Xue
Growth inhibi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of cyanobacteria induced by sanguinarine and 6-methoxy-dihydrochelerythrine isolated from Macleaya microcarpa
博落回血根碱和 6-甲氧基二氢白屈菜红碱诱导蓝藻生长抑制和氧化应激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Allelopathy Journal
  • 影响因子:
    --
  • 作者:
    Yi, Yang-Lei;Kang, Yu-Jun;Xia, Lei;Wang, Gao-Xue
  • 通讯作者:
    Wang, Gao-Xue
In vivo anthelmintic activity of 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Kochia scoparia, and Polygala tenuifolia against Dactylogyrus intermedius (Monogenea) in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
粗鳞毛蕨、地肤子和细叶远志对金鱼 (Carassius auratus) 中指环虫 (Monogenea) 的体内驱虫活性
  • DOI:
    10.1007/s00436-011-2592-0
  • 发表时间:
    2012-03-01
  • 期刊:
    PARASITOLOGY RESEARCH
  • 影响因子:
    2
  • 作者:
    Lu, Cheng;Zhang, Hong-Yu;Wang, Gao-Xue
  • 通讯作者:
    Wang, Gao-Xue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王高学的其他基金

基于弹状病毒G蛋白靶点的药物抗病毒机制研究及新型活性分子的发现
  • 批准号:
    32273180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54.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基于弹状病毒G蛋白靶点的药物抗病毒机制研究及新型活性分子的发现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54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苯丙素类化合物作用鱼类单殖吸虫靶标研究
  • 批准号:
    31772873
  • 批准年份:
    2017
  • 资助金额:
    6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杀灭鱼类单殖吸虫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
  • 批准号:
    31372559
  • 批准年份:
    2013
  • 资助金额:
    7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牛蒡子苷元衍生物杀灭鱼类单殖吸虫定量构效关系及其杀虫机理研究
  • 批准号:
    31272693
  • 批准年份:
    2012
  • 资助金额:
    1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