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毒蜜源植物-花-蜂蜜-实验动物”链的有毒蜂蜜毒性成分的植物源性溯源及其毒性机制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31871880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6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C2008.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
  • 结题年份:
    2022
  • 批准年份:
    2018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9-01-01 至2022-12-31

项目摘要

Honey poisoning is concerned worldwide as a food safety issue. It becomes the bottleneck for Chinese honey safety supervision and standard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chain of "poisonous honey plant-flower-honey-experimental animal", our project will aim at the toxic nectar plant-traceability, poisoning and toxic mechanism of the toxic components in hone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combined with food metabolomics is used to mine the differential components between toxic honey samples and other samples; Multiple spectral analysis will be used to elucidate the structure of the differential components, and retrieval of self-built toxic components database is to identify potential plant-source toxic components; the correlation among toxic profiles of components in toxic nectar plants, flowers, and toxic honey was built to achieve plant-based traceability of plant toxins in honey. With toxicity evaluation based on acute toxic tests and toxicokinetic studies of toxic honey samples, it will be uncovered that the effects of honey matrix on in vivo biological processes and metabolites of toxic components, and will be revealled the causes of honey poisoning and the mechanism of poisoning. To establish a rapi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for multiple toxic components in honey is to improve the current honey safety standards in China.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chain, this project will improve the traceability system of plant-derived toxic components in honey and the honey food safety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will provide strong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honey food safety standard system and traceability of toxic components.
食用蜂蜜中毒是国内外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蜂蜜中毒原因和机制研究缺乏,已成为蜂蜜安全监管和标准提升的瓶颈。本项目以博落回、雷公藤和钩吻等的蜂蜜为代表,开展“有毒蜜源植物-花-蜂蜜-实验动物”链的蜂蜜毒性成分的植物性溯源和中毒机制研究。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和食品代谢组学方法挖掘出蜂蜜样本组间的差异组分;综合多种波谱技术解析差异组分结构,检索自建毒性成分数据库,确认潜在植物源毒性成分;对有毒蜜源植物、花和有毒蜂蜜的质谱毒物谱进行关联性分析,实现蜂蜜中植物毒素的植物性溯源。借助有毒蜂蜜毒性评价和毒代动力学研究,阐明蜂蜜基质对毒性成分体内生物学过程和体内代谢物的影响,揭示蜂蜜中毒的中毒机制。建立蜂蜜中多种毒性成分的快速定量分析方法,完善我国现行蜂蜜安全标准。基于上述链条本项目构建蜂蜜中毒性成分的植物源性溯源体系和蜂蜜食用安全评价体系,为我国蜂蜜食用安全标准的提升以及毒性成分溯源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结项摘要

针对我国食用蜂蜜中毒事件原因不明和机制不清楚的问题,该项目基于“有毒蜜源植物-花-蜂蜜-实验动物”链开展了蜂蜜中植物源毒性成分溯源及中毒机制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检索发现我国分布的15科29种有毒蜜源植物中仅12科12种植物有安全性评价报道,喜树、雷公藤、博落回、钩吻、乌头、马桑、藜芦等有毒蜜源植物具有较高致病风险,基于前期工作基础构建了蜂蜜中植物源毒性成分数据库和有毒蜜源植物毒性成分数据库,为蜂蜜中植物源毒性成分溯源提供支持。.以雷公藤花为代表,利用液质联用技术(LC-MS)进行化学成分定性分析,发现六大类252个化学成分,除黄酮类外三萜类等五类化学成分均有毒性报道;继续在雷公藤蜂蜜中对上述化学成分进行挖掘,共识别出雷公藤红素等53个化合物,多数为未知化合物;可知蜂蜜中所含毒性成分为蜜蜂采集雷公藤花蜜引入。.选取上述我国有毒蜜源植物所含29个高致毒化学成分借助LC-MS进行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建立蜂蜜中多种毒性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和开展蜂蜜中植物源毒性成分筛查和溯源研究,从博落回基地、雷公藤基地放置蜂箱采集的蜂蜜、养殖户采集的蜂蜜等151份蜂蜜样本中检测出雷公藤红素、喜树碱、原阿片碱、别隐品碱、小檗碱和藜芦胺等毒性成分,特别是喜树碱、原阿片碱检出频次最高;研究结果为我国蜂蜜食用安全标准提升提供参考。.由于食用蜂蜜中毒起病急、致死率高,结合毒性成分含量低且样品难获取的特点,本课题组利用斑马鱼开展上述雷公藤红素、喜树碱、原阿片碱、雷公藤甲素以及雷公藤花提取物等在蜂蜜基质下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发现喜树碱、雷公藤红素和雷公藤甲素具有较高的毒性,特别要值得注意的是添加蜂蜜对上述化学成分和提取物均存在增毒效应,多组学联合分析认为蜂蜜可通过降低Tbx5基因的表达加速试验动物死亡,为蜂蜜中毒发病急和致死率高提供理论参考。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2)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我国有毒蜜源植物及毒性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蜜蜂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郑亚杰;刘秀斌;彭晓英;王峻;金秀娥;吴晓翠;曾建国
  • 通讯作者:
    曾建国
蜂蜜中植物源性毒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171103-043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食品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郑亚杰;刘秀斌;林莉;邹超兰;吴晓翠;王峻;曾建国
  • 通讯作者:
    曾建国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博落回和小果博落回不同部位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比较
  • DOI:
    10.13313/j.issn.1673-4890.2017.10.006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中国现代中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秀斌;黄嘉璐;郑亚杰;刘薇;唐昭山;曾建国
  • 通讯作者:
    曾建国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upraglacial debris thickness on glaciers of the China-Pakaistan Economic Corridor and surroundings
中巴经济走廊及周边冰川冰上碎屑厚度空间分布
  • DOI:
    --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 影响因子:
    1
  • 作者:
    郑亚杰;张勇;顾菊;王欣;蒋宗立;魏俊锋
  • 通讯作者:
    魏俊锋
不同产地博落回果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中草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胡南希;郑亚杰;唐其;刘兆颖;刘薇;刘秀斌;曾建国
  • 通讯作者:
    曾建国
基于UHPLC-QTOF/MS的博落回花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
  • DOI:
    10.13313/j.issn.1673-4890.2017.10.005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中国现代中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黄嘉璐;刘秀斌;郑亚杰;邹超兰;唐昭山;曾建国
  • 通讯作者:
    曾建国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郑亚杰的其他基金

博落回根中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合成、转运和积累的细胞类型特异性定位及分子机制研究
  • 批准号:
    31600238
  • 批准年份:
    2016
  • 资助金额:
    2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