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50年来莱州湾西—南淤泥质海岸动力地貌演变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271016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5.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101.地貌学
  • 结题年份:
    2016
  • 批准年份:
    2012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3-01-01 至2016-12-31

项目摘要

Morpho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muddy coast along the west-south Laizhou bay in the recent 50 years will be studied in this project,using methods of field survey,3S (RS/GPS/GIS),sediment analysis,time series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hydrodynamic, considering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nd the south coast of the Laizhou bay as a whole,and applying a combination technics of geomorphology, sedimentology and dynamics.. Research contents of this project include coastal geomorphic evolution, sedimentary dynamic process evolution and coastal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st 50 years, as well as internal relations,mechanisms, variation rul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them..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roject is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n coastal sediment dynamic processes which is affected by the decline of fluvial sedi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into the sea, rise of the relative sealevel and changes of coastal boundary conditions over the last 50 years, to identify dynamic sedimentary relation betwee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nd the south coast of the Laizhou bay, to establish the dynamic geomorphical evolution mode of the muddy coast along the west-south Laizhou bay over the last 50 years..Key scientific issue to be resolved in this project is the structure, spatial pattern and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dynamic system in the west-south Laizhou bay over the last 50 years. . This project has had much preliminary research work. Its findings can deepen the study on morphodynamic evolution of muddy coast along the Bohai se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rich the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that the muddy coast geomorphic evolution impacted by global sea-level rise and sediment reduction of the river into the sea .
鉴于最近50多年来莱州湾西岸和南岸的海陆边界、泥沙条件和相对海平面均有显著变化,将其作为统一整体,利用野外调查、3S(RS/GPS/GIS)、沉积物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水动力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最近50年来莱州湾西-南淤泥质海岸动力地貌演变。.内容包括最近50年来海岸地貌演变、沉积动力过程演变、海岸沉积特征演变,以及三者的内在联系、作用机理。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最近50年来莱州湾西-南海岸沉积动力体系的组成结构、空间格局及演变动态。.目标是查明黄河三角洲与莱州湾南岸的动力沉积关系,揭示最近50年来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相对海面上升和海岸边界变化对海岸沉积动力过程的影响,建立最近50年来莱州湾西-南海岸动力地貌演变模式。.项目已有较多前期研究基础。其研究结果可深化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渤海淤泥质海岸动力地貌演变研究,丰富关于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河流入海泥沙减少的淤泥质海岸地貌效应问题的认识

结项摘要

鉴于最近50多年来莱州湾西岸和南岸的海陆边界、泥沙条件和相对海平面均有显著变化,将其作为统一整体,研究近50年来海岸地貌演变、沉积动力过程演变、海岸沉积特征演变,以及三者的内在联系、作用机理。. 近50年来莱州湾西、南岸岸线、等深线、地貌冲淤演变有显著差异,西岸变化剧烈,南岸相对稳定。黄河口沙嘴外围始终存在弧形高流速带,其外围又有北东向弧形潮流剪切锋带。随着河口沙嘴向海延伸,高流速带向东南移动,范围和流速增大。剪切锋带历时变长,间隔变短,南北跨度变大,但南界始终位于青坨子东以北。受其控制,黄河入海悬沙在莱州湾的沉降范围,仅限于西岸以河口沙嘴为中心的弧形海域,无法进入海湾南部。基于波长Rrs(820)/Rrs(490)建立的三次模型能更好地反演黄河口表层高悬沙浓度(SSSC)。黄河口丰枯水期都有3个较高的SSSC分布区且枯水期的扩散范围和SSSC均大于丰水期。大部分泥沙沉积在5m等深线以浅的区域,扩散的范围在15m等深线以内。因此,近50多年来黄河口演变对海岸地貌影响主要限于黄河三角洲所在的西岸,对南岸影响不显著。. 近40多年来莱州湾西—南岸潮滩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变化剧烈。1973-1978年,粘土、粉砂含量和平均粒径增加,砂含量减小;1978-2015年演变趋势与前期相反。粒度特征以小清河河口为界存在显著差异,西岸演变过程极为剧烈和复杂;而南岸则相对平稳。现行黄河三角洲南侧的废弃三角洲潮滩表层粒度特征与现行亚三角洲具有显著差异。在黄河入海泥沙减小的背景下,19世纪90年代起,通过潮滩与莱州湾西南部水下岸坡的横向泥沙交换,使得废弃三角洲表层沉积显著粗化,并在2007-2013年发生了粘性砂向非粘性砂的转变。正是由于潮滩的粗化,使得废弃三角洲潮滩宽度、位置在其遭到废弃以来的数十年中保持基本稳定,但其表层沉积近期的转变,必然会使未来潮滩地貌演变出现新的特点。. 上述结果可深化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渤海淤泥质海岸动力地貌演变研究,丰富关于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河流入海泥沙减少的淤泥质海岸地貌效应问题的认识。.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4)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1)
专利数量(0)
最近40年来莱州湾东南岸地貌演变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崔钰磊;王庆;金秉福;战超;刘鹏
  • 通讯作者:
    刘鹏
Supratidal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Morphodynamic Effects along the Eastern Coast of Laizhou Bay during the Recent 50 Years
近50年莱州湾东岸潮上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形态动力效应
  • DOI:
    10.2112/si74-008.1
  • 发表时间:
    2016-06
  • 期刊: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 影响因子:
    --
  • 作者:
    Wang Qing;Zhong Shaoyun;Li Xueyan;Zhan Chao;Wang Xin;Liu Peng
  • 通讯作者:
    Liu Peng
最近50年来莱州湾西-南部淤泥质海岸地貌演变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海洋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安定;刘亚龙;王琳;夏英晓
  • 通讯作者:
    夏英晓
Geomorphic change in Dingzi Bay, East China since the 1950s: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y and fluvial input
20世纪50年代以来华东丁子湾地貌变化:人类活动和河流输入的影响
  • DOI:
    10.1007/s11707-016-0586-z
  • 发表时间:
    2017-06-01
  • 期刊: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 影响因子:
    2
  • 作者:
    Tian, Qing;Wang, Qing;Liu, Yalong
  • 通讯作者:
    Liu, Yalong
最近50a来莱州湾西—南部潮流动力演变的数值模拟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海洋学报(中文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安定;王红艳;刘亚龙;王琳
  • 通讯作者:
    王琳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黄河现行与废弃河口海岸地貌动力作用差异的数值研究
  •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12002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海洋地质前沿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董程;战超;石洪源;李雪艳;王庆
  • 通讯作者:
    王庆
不同板式透空堤消浪性能的数值研究
  • DOI:
    10.3969/j.issn.1007-7294.2019.10.006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船舶力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雪艳;王庆;朱小松;郭为军;张俊斌;王丽雪;张之晨;李钦
  • 通讯作者:
    李钦
小型湖泊水生植物栽培对轮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 DOI:
    10.13287/j.1001-9332.201812.039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依;魏南;王庆;梁迪文;杨宇峰
  • 通讯作者:
    杨宇峰
生物遗态分级孔结构碳负极材料及其储锂性能
  • DOI:
    10.13957/j.cnki.tcxb.2017.03.005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陶瓷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庆;罗绍华;张亚辉;王志远;刘延国;郝爱民;王玮;林明卫
  • 通讯作者:
    林明卫
基于迭代神经网络的图像结构表示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计算机应用》, 2005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屈伸;王庆;池哲儒
  • 通讯作者:
    池哲儒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王庆的其他基金

中世纪暖期—小冰期浅埋废弃黄河三角洲地貌与沉积环境研究
  • 批准号:
    42330406
  • 批准年份:
    2023
  • 资助金额:
    230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最近五十年来黄河三角洲潮间滩涂动力地貌演变研究
  • 批准号:
    U1706220
  • 批准年份:
    2017
  • 资助金额:
    273.0 万元
  • 项目类别:
    联合基金项目
最近50年来莱州湾东部侵蚀砂岸动力地貌演变研究
  • 批准号:
    41471005
  • 批准年份:
    2014
  • 资助金额:
    9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小冰期以来山东半岛地区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的石笋记录
  • 批准号:
    41171158
  • 批准年份:
    2011
  • 资助金额:
    74.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胶东半岛南部典型海湾地貌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
  • 批准号:
    41071011
  • 批准年份:
    2010
  • 资助金额:
    4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