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套作系统氮素高效利用的根际微生态机理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31271669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2.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C1309.稻类作物栽培学
  • 结题年份:
    2016
  • 批准年份:
    2012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3-01-01 至2016-12-31

项目摘要

Maize/soybean relay intercropping system, a main technology of high utilization of arable land and nutrient, is used and extended widely in China. But the mechanism of efficient nutrient utilization is not clear. In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we found that the efficient absorption of nitrogen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microbial diversity in rhizosphere soil and the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Maize and soybean monoculture and maize/soybean relay intercropping will be compared, so do different nitrogen levels.15N isotope tracing will be used to test the nitrogen absorption properties and nitrogen cycling characters. Simultaneously, diversities of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haracters on variation in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 and denitrifying bacteria will be analyzed deeply. 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RFLP), clone library and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 will be used to explore gene diversities and dynamic variations in gene abundance of nitrogenase, ammonia monooxygenase and nitrite reductase encoding genes (nifH, amoA and nirS), and to identify dominant bacteria and specific bacteria in soil nitrogen cycling. Through the research, we hope to clarify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ation in bacteria and soil nitrogen absorption and conversion in maize/soybean relay intercropping, and to reveal rhizosphere microecology mechanism of efficient nitrogen utilization. In addition, it has great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for efficient nutrient utilization and great application prospects for reasonable fer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cterial fertilizer.
玉米/大豆套作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有效途径,是农业部的主推技术,其养分高效利用机理尚不明确。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玉米/大豆套作系统氮素的高效吸收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氮素转化密切相关。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套作为对象,通过15N同位素示踪、T-RFLP、克隆文库和qPCR等方法,对单套作及不同施氮水平下作物的氮素吸收特性、土壤的氮素循环特征,及固氮菌、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群落结构差异和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探索套作系统下固氮酶(nifH)、氨单加氧酶(amoA)和亚硝酸盐还原酶(nirS)编码基因多样性及丰度的动态变化规律,鉴定调节土壤氮素循环的优势菌群和特异菌群。通过本项目研究,不但可阐明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菌群数量变化与土壤氮素转化和作物氮素吸收的关系,揭示其氮素高效利用的根际微生态机理,还可为其它间套作模式的养分高效利用研究提供借鉴依据,为科学施肥和生物菌肥研发奠定基础。

结项摘要

玉米/大豆套作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套作为对象,结合四年长期定位试验,通过15N同位素示踪、T-RFLP、克隆文库和qPCR等方法,研究了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与土壤氮素循环特征,解析了与土壤氮素循环相关的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可为解析豆科与禾本科间套作模式的养分高效利用机制提供理论借鉴,为完善玉米/大豆套作模式的施肥方法及生物菌肥开发提供理论参数。.(1)玉米/大豆套作内作物对N素吸收存在形态与数量差异。玉米的总N吸收量无显著变化,15N-NO3或15N-NH4吸收量显著增加23.18%,大豆总N15吸收与根瘤固氮量显著提高21.26%和9.42%,套作系统的周年氮肥利用率提高100.95%,土壤N素贡献率降低10.94%。.(2)玉米/大豆套作促进了土壤N循环,降低N损失。套作相对单作降低了土壤NO3-N淋溶、氨挥发和N2O损失,提高了土壤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强度,降低了土壤氨化作用强度;与常量施氮相比,减量施氮下套作大豆的土壤硝化作用强度提高12.69%,玉米与大豆的土壤氨化作用强度降低23.69%与7.93%,玉米与大豆的土壤固N作用强度提高26.31%与32.53%。.(3)玉米/大豆套作增加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丰富了细菌群落组成。玉米的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在与大豆共生后提高2.6%、15.5%和8.6%,大豆的细菌、放线菌、固氮菌数量提高12.9%、5.6%和2.2%。玉米/大豆套作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玉米与大豆单作,减量施氮提高了共生大豆的细菌群落丰度,其Shannon 指数显著高于休闲处理。.(4)玉米/大豆套作增强了土壤氮素循环相关细菌特异基因表达。套作相对单作提高了土壤中amoA、nifH和nirS基因型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基因丰度。套作玉米amoA基因的OTU数高于单作,而套作大豆的OTU数则低于单作,但基因丰度共生后比共生前增加了164.8%;套作玉米和大豆的nifH基因丰度相对单作提高88.9%和34.15%;套作玉米nirS基因优势OTUs有26个,单作玉米有18个,套作玉米nirS基因丰度较单作高84.8%;套作大豆优势OTUs有3个,单作下有2个。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4)
专著数量(1)
科研奖励数量(3)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施氮方式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大豆根瘤固氮、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大豆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宋春;杨峰;王小春;杨文钰
  • 通讯作者:
    杨文钰
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氮素吸收及土壤氨氧化与反硝化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杜青;陈平;杨文钰;雍太文
  • 通讯作者:
    雍太文
施肥方式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宋春;杨峰;王小春;杨文钰
  • 通讯作者:
    杨文钰
减量施氮及施肥距离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增产节肥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董茜;宋春;杨文钰;雍太文
  • 通讯作者:
    雍太文
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宋春;杨峰;王小春;杨文钰
  • 通讯作者:
    杨文钰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减量施氮对套作玉米大豆叶片持绿、光合特性和系统产量的影响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2.09.005
  • 发表时间:
    2022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易玲;彭西红;陈平;杜青;任俊波;杨雪丽;雷鹿;雍太文;杨文钰
  • 通讯作者:
    杨文钰
净、套作下大豆茎秆和籽粒糖氮动态规律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草业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沁林;李佳凤;范元芳;邓传蓉;雍太文;刘卫国;杨文钰;杨峰
  • 通讯作者:
    杨峰
利用~(15)N研究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氮素利用特征
  • DOI:
    10.16036/j.issn.1000-2650.2017.03.003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陈平;刘小明;宋春;王小春;刘卫国;杨峰;杨文钰;雍太文
  • 通讯作者:
    雍太文
不同结瘤品种和行间距对套作大豆根瘤生长及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庞婷;帅鹏;陈平;杜青;付智丹;杨文钰;雍太文
  • 通讯作者:
    雍太文
栽培模式及施肥对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徐敏;雍太文;王小春;杨文钰
  • 通讯作者:
    杨文钰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雍太文的其他基金

光氮介导带状套作大豆光合碳调控根瘤菌招募及结瘤固氮的生理机制
  • 批准号:
    32372231
  • 批准年份:
    2023
  • 资助金额:
    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玉米/大豆套作氮素高效吸收的根系生理调控机制研究
  • 批准号:
    31872856
  • 批准年份:
    2018
  • 资助金额:
    6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玉米/大豆套作调控根瘤固氮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 批准号:
    31671625
  • 批准年份:
    2016
  • 资助金额:
    62.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