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地区稻作农业起源研究:基于早期稻田的植硅体记录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472145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96.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713.第四纪环境与环境考古
  • 结题年份:
    2018
  • 批准年份:
    2014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5-01-01 至2018-12-31

项目摘要

Using rice cultivation as a method to adapt to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es in the human civilization history. There is a continuous debate about whether rice remains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early Neolithic is collected wild rice or early cultivated rice. One of the key research topics is to find out solid scientific evidence of human intervention in the rice growth and plantation. However, because of the inherent similarity in the wild rice and early cultivated rice, it is hard to separate them using a single analysis method. To make a breakthrough in the origin of rice agriculture, we need to utilize new analysis methods together with existing research methods. It is obvious that the change of human behavior from collecting to cultivation will cause the change of associated flora in the rice paddies to some extent. Here, we will focus on the ancient rice field in the lower Yangze river area, and use the analysis of phytolith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ncient rice fields as a new research method, which is then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result from the macro plant remains and AMS14C time identification. Then we can investigate whether change of phytolith distribution has occurred due to the manual intervention, which can provide a novel method to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rice agriculture.
种植水稻作为早期先民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最重要的过程之一。然而新石器早期遗址中水稻遗存到底是野生还是栽培,一直是稻作农业起源争议的焦点和热点。寻找并确认指示人工干预水稻生长和栽培的科学证据成为目前稻作起源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鉴于野生稻和早期栽培稻固有的相似性,仅依赖某单一分析手段难以进行区分,需要综合已有方法并结合新的分析手段,在稻作农业起源研究方面形成突破。不难想象,人类早期种植行为势必引起水稻田中伴生植物群发生一定程度变化。本研究以长江下游早期稻田为研究对象,将水稻及其伴生植物("杂草")植硅体分布模式变化规律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同时综合传统植硅体分析和大植物遗存等分析手段以及AMS14C测年结果,以判断长江下游早期稻田是否存在人工干涉,从而为新石器早期稻作起源研究和水稻种植行为提供新思路。

结项摘要

稻作起源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水稻驯化的起始时间、地点和动因。项目通过研究江西、安徽、广西栽培稻田中水稻植硅体及其伴生植物,鉴定分析了33种稻田杂草植硅体,与野生稻生长地生境对比,发现菵草可能是稻田特有杂草。本研究基于AMS 14C年代框架下探讨了海南野生稻生长地不同时期分布模式,发现扇形植硅体龟裂纹纹饰可以提供了一个可靠方法确定野生稻或驯化稻,还发现了5600BP时稻作农业扩散到海南。同时对比研究了长江下游古稻田遗址,并采集新石器早期遗址上山、荷花山遗址的样品,在AMS14C测定年代框架下总结了浙江上山、荷花山等遗址在内的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水稻植硅体的演化历程,进一步探讨了来自水稻不同部位的植硅体形态集中出现在不同区域的灰坑中,反映了上山先民已经有组织性地开展谷物加工和劳作。本研究还在浙江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结合上山文化的相关考古发现与研究,完全可以说,钱塘江流域不仅是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源地,也可能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摇篮。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索新石器早期遗址的稻作起源和水稻种植行为提供新思路。该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基金标注学术论文有12篇(第一标注9篇),其中1篇SCI论文影响因子9.4。项目的相关成果被新华社、人民网和中新社等媒体多次报道,获得良好的科学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2)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Red pigments and Boraginaceae leaves in mortuary ritual of late Neolithic China: A case study of Shengedaliang site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丧葬仪式中的红色素和紫草叶——以圣格梁遗址为例
  • DOI:
    10.1002/jemt.22791
  • 发表时间:
    2017-02
  • 期刊:
    Microscopy Research and Technique
  • 影响因子:
    2.5
  • 作者:
    Wu Yan;Guo XiaoNing;Wang WeiLin;Chen XiangLong;Zhao Zhijun;Xia Xiumin;Yang YiMin
  • 通讯作者:
    Yang YiMin
A grazing Gomphotherium in Middle Miocene Central Asia, 10 million years prior to the origin of the Elephantidae.
中亚中新世中期的食草嵌齿兽,比象科起源早 1000 万年
  • DOI:
    10.1038/s41598-018-25909-4
  • 发表时间:
    2018-05-16
  • 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
  • 影响因子:
    4.6
  • 作者:
    Wu Y;Deng T;Hu Y;Ma J;Zhou X;Mao L;Zhang H;Ye J;Wang SQ
  • 通讯作者:
    Wang SQ
Dinosaur-associated Poaceae epidermis and phytolith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China
中国早白垩世与恐龙相关的禾本科表皮和植硅体
  • DOI:
    10.1093/nsr/nwx145
  • 发表时间:
    2018-09-01
  • 期刊: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 影响因子:
    20.6
  • 作者:
    Wu, Yan;You, Hai-Lu;Li, Xiao-Qiang
  • 通讯作者:
    Li, Xiao-Qiang
陕北榆林王阳畔遗址的植硅体分析
  •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16.0023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人类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夏秀敏;孙周勇;杨利平;康宁武;陈相龙;王昌燧;吴妍
  • 通讯作者:
    吴妍
New evidence for rice cultivation from the Early Neolithic Hehuashan site
新石器时代早期荷花山遗址水稻种植的新证据
  • DOI:
    10.1007/s12520-018-0602-1
  • 发表时间:
    2019-04
  • 期刊:
    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 影响因子:
    2.2
  • 作者:
    Qiu Zhenwei;Jiang Leping;Wang Changsui;Hill David V;Wu Yan
  • 通讯作者:
    Wu Yan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求解Stokes方程的一种自适应变分多尺度方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工程数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吴妍;宋丽娜;侯延仁
  • 通讯作者:
    侯延仁
The influence of board interlocking network centrality on foundation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
董事会连锁网络中心性对基金会绩效的影响:来自中国的证据
  • DOI:
    10.1080/23812346.2020.1841483
  • 发表时间:
    2021-01
  • 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Governance
  • 影响因子:
    3
  • 作者:
    吴妍;张玉婷;陈宇韬
  • 通讯作者:
    陈宇韬
地方政府的科技投入模式及其绩效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吴结兵;吴佳;吴妍
  • 通讯作者:
    吴妍
基于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研究三叶香茶菜 抗小鼠CCL4急性肝损伤机制
  • DOI:
    --
  • 发表时间:
    2022
  • 期刊: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周至品;农汝楠;覃乐;王竟静;李秋甫;吴妍;刘代华;周蓓
  • 通讯作者:
    周蓓
水分胁迫及复水条件下外源Ca~(2+)对玉米幼苗根系水力导度及生长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作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吴妍;张岁岐;刘小芳;山仑
  • 通讯作者:
    山仑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吴妍的其他基金

5万年以来广西地区早期人类植物利用与环境适应研究
  • 批准号:
    41877427
  • 批准年份:
    2018
  • 资助金额:
    61.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浙江上山遗址植硅体对比分析及稻作起源演化探讨
  • 批准号:
    41002057
  • 批准年份:
    2010
  • 资助金额:
    2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