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沿海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趋势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276154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6.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604.生物海洋学与海洋生物资源
  • 结题年份:
    2016
  • 批准年份:
    2012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3-01-01 至2016-12-31

项目摘要

The sea-surface microlayer (SML) represents the boundary interface between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 and phytoplankton in the SML (phytoneust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on a global scale, including air-sea gas and heat exchange, particle cycling, and microbial loops. However, there are limited reports related to the phytones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none of them concerns the succession of phytoneuston community. In this project, we will: 1) analyze the phytoneuston structures in the sea areas of typical southern Chinese coasts by light-and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SEM), pigment analysis,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and subsequent DGGE band sequencing, 2) study the adaptation and mechanism of different groups of phytoneuston (such as species in cyanobacteria, diatoms, dinoflagellates, and haptophytes) to the violent and variable environments of the SML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3) study the responses of phytoneuston community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such as eutrophication, high temperature, high UV-B and organic pollutions under three levels of experiments: laboratory conditions, enclosed experiments and field surveys. The purpose of the project is: 1) to understand the phytoneus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subtrophic southern Chinese costal waters, 2) to know the competition advantages of phytoneuston under the SML conditions, and 3) to highlight the succession of phytoneuston commun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urther deterioration of coastal environments.
海洋微表层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界面,微表层浮游植物在全球物质交换和生物地化循环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有关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方面的相关报道还较少,而微表层浮游植物演替趋势研究尚属空白。本项目拟以典型亚热带华南近岸海域为研究重点,通过显微鉴定(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特征色素分析、DNA指纹分析、DNA序列分析等多种手段对微表层、次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比较,揭示华南海域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离培养微表层浮游植物优势种,建立培养株系;研究蓝藻、硅藻、甲藻、定鞭藻等不同类别优势种对微表层环境的适应机制,揭示微表层浮游植物的竞争优势。在实验室受控实验、围隔实验以及野外调查三种水平下,研究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对富营养化、高温、高紫外辐射、有机污染等环境变化的响应,明晰微表层浮游植物在环境日趋恶化背景下的演替规律与趋势。

结项摘要

本项目从自然生态学和实验生态学角度,对华南沿海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华南沿海微表层环境及浮游植物演替趋势。对大亚湾海域微表层、次表层水环境因子、浮游植物以及特征色素的周年变动,并对大亚湾、广海湾、南澳岛以及桂山岛等典型海域微表层水环境和浮游植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微表层的水温和光照强度远高于次表层,微表层对营养盐没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对硅藻和浮游植物总数具有明显富集作用。特征色素分析显示,大亚湾海域微表层浮游植物以蓝细菌和硅藻占优势,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有从硅藻向蓝细菌转变的趋势,而且微表层对微型级别的Chla以及岩藻黄素具有明显富集作用。不论是微表层还是次表层,大亚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受到明显的P限制。通过对浮游植物DNA指纹研究得出,浮游植物DNA指纹丰富,但DNA指纹仅能反映细胞密度>0.5%的优势物种。典型海域微表层和次表层碱性磷酸酶的调查显示,大亚湾海域、桂山岛海域以及广海湾浮游植物群落均受到不同程度上的磷限制,浮游植物是碱性磷酸酶主要的提供者。大亚湾海域浮游植物日变化显示,夏季由于水温较高,正午微表层浮游植物生长受到抑制。研究了N、P浓度以及有机无机N、P对微表层典型浮游植物生长影响,结果得出有毒有害鞭毛藻类如亚历山大藻、海洋卡盾藻、赤潮异弯藻等对有机营养盐的利用及其对N、P限制环境的适应是它们占据浮游植物种群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此外碱性磷酸酶对有机P响应明显。浮游植物种间竞争实验表明,即使是在初始密度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中肋骨条藻也能在与海洋卡盾藻、锥状斯氏藻、海洋原甲藻、条纹环沟藻等的种间竞争中获胜,因此,小型硅藻生长速度快、竞争能力强是其在微表层及次表层中占据优势的重要原因。添加无机营养盐后,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代表硅藻的岩藻黄素含量迅速增加,取代蓝细菌成为浮游植物群落的绝对优势种;在实验后期,随着营养盐的消耗,蓝细菌的百分比含量增加。有机N、P添加实验结果表明,大亚湾微表层浮游植物能够利用各种有机N和有机P,在营养盐添加后硅藻成为优势藻种,其次是甲藻和定鞭藻,而在实验后期蓝细菌和甲藻的数量明显增多。高温和高光强能更有效促进微表层浮游植物的生长,说明微表层浮游植物更适应于微表层的高温高辐射环境。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9)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同氮源对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生长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生态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乔倩;王朝晖;郭鑫
  • 通讯作者:
    郭鑫
大亚湾浮游植物DNA指纹及其与群落结构的关系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熊毅俊;王朝晖;王剑
  • 通讯作者:
    王剑
2011~2012 年度大亚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海洋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朝晖;梁伟标;邵娟
  • 通讯作者:
    邵娟
大亚湾浮游细菌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环境科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朝晖;乔倩;江晓亮
  • 通讯作者:
    江晓亮
敌百虫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生态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梁菊芳;王朝晖;林朗聪
  • 通讯作者:
    林朗聪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我国耕地数量、质量与空间变化研究综述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热带地理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朝晖;刘艳艳;陈梅英;董玉祥;吴大放
  • 通讯作者:
    吴大放
基于双射变换的脱机手写数字识别方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鑫;章浩泽;王朝晖;刘纯平
  • 通讯作者:
    刘纯平
不同氮源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长的影响
  • DOI:
    10.13292/j.1000-4890.201608.031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生态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乔倩;王朝晖;郭鑫
  • 通讯作者:
    郭鑫
芝罘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 DOI:
    --
  • 发表时间:
    2011
  • 期刊:
    分析测试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珂;王朝晖;冯杰;方军;舒永红;牟德海
  • 通讯作者:
    牟德海
hMLH1与MGMT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及病理意义
  • DOI:
    --
  • 发表时间:
    2011
  • 期刊:
    现代肿瘤医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吕伟朋;李梅;冯璐;王朝晖;吕申
  • 通讯作者:
    吕申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王朝晖的其他基金

典型甲藻锥状斯氏藻薄壁孢囊形成与萌发的转录及代谢调控机制
  • 批准号:
    42076141
  • 批准年份:
    2020
  • 资助金额:
    58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华南沿海甲藻孢囊生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研究
  • 批准号:
    41476132
  • 批准年份:
    2014
  • 资助金额:
    93.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珠江口海域旋沟藻赤潮生消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 批准号:
    41076093
  • 批准年份:
    2010
  • 资助金额:
    44.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甲藻孢囊对华南近岸海域环境变化的指示研究
  • 批准号:
    40773063
  • 批准年份:
    2007
  • 资助金额:
    39.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有毒甲藻孢囊与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关系研究
  • 批准号:
    40306020
  • 批准年份:
    2003
  • 资助金额:
    2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