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磷有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31201169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3.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C1309.稻类作物栽培学
  • 结题年份:
    2015
  • 批准年份:
    2012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3-01-01 至2015-12-31

项目摘要

Intercropping system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to strengthen the agro-ecosystems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stability, is one of the main direc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owever, the crop species in intercropping system have competitive inhibition or promoting effects in nutrient uptake. Currently only a small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tercropping leguminous and cereal crops can be increased the utilization of soil phosphorus through the possbile promoting interaction effect of the roots of inter-species, whether such a system is conducive to the utilization of soil phosphorus and the control mechanism of soil phosphorus utilization needs further study. Corn and soybean are major grain and forage crops in China. There are lots of studies on soil nitrogen utilization in corn/soybean intercropping system so far, whereas the bioavailability of rhizosphere soil phosphorus in corn/soybean intercropping system is still a lack of systematic research. The object of this project is to study the rhizosphere soil phosphorus forms transform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in corn/soybean intercropping system in the typical purple soil area in Sichuan province. B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field trials and pot experiments to study the rhizosphere soil phosphorus bioavailability in three cropping patterns, including corn/soybean intercropping and corn or soybean sole cropping, we try to illustrate that the rhizosphere soil phosphorus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in corn/soybean intercropping system. The study results can support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of soil phosphorus and developing the excellent planting patterns in order to keep the sustainable fertility of purple soil in Southwest China.
间套作体系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强化起着巨大作用,是生态农业研究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然而,间套作模式下作物种间在养分吸收利用上存在竞争或促进作用。目前仅少数研究表明豆科和禾本科作物间套作可能是因为作物根系的交互作用而提高了土壤磷利用率,究竟这种体系是否有利于作物对土壤磷的利用以及操纵土壤磷利用率的机制如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玉米和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饲作物,目前有关玉米/大豆间套作体系对土壤氮的吸收利用已有较多研究,而对此模式下作物根际土壤磷的有效性尚缺乏系统研究。本项目以四川紫色土区的典型旱地农田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玉米/大豆套作及大豆净作、玉米净作模式下作物根际土壤磷形态转化及生物有效性,进而阐明套作模式下大豆和玉米根际土壤磷的形态转化机制,以其为提高土壤磷利用率,发展西南地区优良的种植模式及紫色土肥力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结项摘要

在耕地资源紧缺,磷肥利用率低的农业生产背景下,本项目利用田间定位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作物根际土壤磷素有效性。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作物株距较小,种植模式为替代式套作的情况下,套作提高了单株玉米和单株大豆的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植株吸磷量,以及根际土壤磷素有效性。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在田间作物株距适中,种植模式为添加式套作的情况下,套作玉米显著提高了土壤磷素利用率,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施磷与否对套作玉米产量及吸磷量影响逐年减小。由于种植地区多雨,日照条件交差,套作大豆的产量显著低于单作大豆,而套作玉米和单作玉米产量差异不大。根箱试验结果表明,套作模式下,根系交互作用提高了玉米灌浆期根际土壤NaHCO3-Po和NaHCO3-Pi含量,促进玉米对NaOH-Pi的吸收利用。大豆对土壤残留磷具有较强的活化作用。得出结论,玉米/大豆套作系统通过作物种间根系交互作用及年际间轮作效应提高了土壤磷素利用率,在生产中可以考虑减少化学磷肥的施用。该结果对当前农业生产中提倡的减少肥料施用,利用生物多样性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8)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施肥方式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宋春;杨峰;王小春;杨文钰
  • 通讯作者:
    杨文钰
紫色丘陵区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土壤磷吸附-解吸动力学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肖霞;毛璐;王小春;杨文钰
  • 通讯作者:
    杨文钰
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宋春;杨峰;王小春;杨文钰
  • 通讯作者:
    杨文钰
栽培模式及施肥对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徐敏;雍太文;王小春;杨文钰
  • 通讯作者:
    杨文钰
施氮方式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大豆根瘤固氮、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大豆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宋春;杨峰;王小春;杨文钰
  • 通讯作者:
    杨文钰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利用~(15)N研究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氮素利用特征
  • DOI:
    10.16036/j.issn.1000-2650.2017.03.003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陈平;刘小明;宋春;王小春;刘卫国;杨峰;杨文钰;雍太文
  • 通讯作者:
    雍太文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东北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梁尧;韩晓增;宋春;李海波
  • 通讯作者:
    李海波
施磷量与施磷深度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利用率及磷流失风险的影响
  • DOI:
    10.13287/j.1001-9332.201804.026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赵伟;宋春;周攀;王嘉雨;徐锋;叶芳;王小春;杨文钰
  • 通讯作者:
    杨文钰
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土壤氮素氨化、硝化及固氮作用的影响
  • DOI:
    10.3724/sp.j.1006.2018.01485
  • 发表时间:
    2018-07
  • 期刊:
    作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雍太文;陈平;刘小明;周丽;宋春;王小春;杨峰;刘卫国;杨文钰
  • 通讯作者:
    杨文钰
减量施氮及施肥距离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增产节肥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董茜;宋春;杨文钰;雍太文
  • 通讯作者:
    雍太文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宋春的其他基金

纳米微量元素抑制大豆根腐病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 批准号:
    32172121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58.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纳米微量元素抑制大豆根腐病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58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紫色丘陵区玉米-大豆套作系统根际解磷菌活化土壤难溶磷的生化机制
  • 批准号:
    31771726
  • 批准年份:
    2017
  • 资助金额:
    5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