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侧弥散极光特性及其物理机制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374161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411.空间物理学
  • 结题年份:
    2017
  • 批准年份:
    2013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4-01-01 至2017-12-31

项目摘要

Diffuse aurora often present at the low-latitude region on the midnight-midday sector. Half total energy entered into polar regi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diffuse aurora. Because the capability limitation of observing instruments, most previous investigation were focused on the nightside diffuse aurora. Based on the long-term observation at Chinese Yellow River Station (YRS) in Arctic, we find there are a wide variety of diffuse auroras on the prenoon oval. In this project, therefore, we will study the dayside diffuse aurora combining the long-term optical observation at YRS, radar observation, and satellites detacting. The research contents include studying the morph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of dayside diffuse aurora in different MLT sectors、solar wind and IMF conditions;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ayside and nightside auroras, and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 related to solar and geomagnetic activities; studying the particles origins though combing the satellites observations in magnetosphere and ionosphere, and analyzing the effect of magnetosphere substorm.
弥散极光一般出现在磁地方时午夜-正午的极光卵低纬侧。在输入到极区的极光总能量中一半以上与弥散极光有关。受观测条件所限,以往弥散极光研究主要针对夜侧展开。基于黄河站长期连续观测,我们发现在日侧扇区亦存在有非常丰富的弥散极光。本项目拟充分发挥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日侧极光观测上的地理优势,利用长期连续观测数据,结合雷达和卫星观测,对日侧弥散极光展开系统研究。将统计研究在不同MLT、不同太阳风、行星际磁场条件下日侧弥散极光的形态及分类;对比日侧、夜侧弥散极光的差别,讨论其随太阳活动、地磁活动的变化关系;联合磁层、电离层卫星观测,分析日侧弥散极光的粒子源区,以及磁层亚暴在日侧弥散极光产生中的作用。

结项摘要

受观测条件所限,以往针对弥散极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夜侧,缺乏对日侧弥散极光的系统研究。在本项目支持下,项目组成员围绕日侧弥散极光,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处国际领先水平。. 首先,利用黄河站极光观测首次完成对日侧弥散极光的系统研究,对日侧弥散极光进行了分类和统计研究。在此基础上发现并定义了一种新型极光结构——喉区极光。该成果[Han et al., 2015]被美国《地球物理学报》(JGR)选为2015年第9期封面文章,并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随后,针对喉区极光展开详细研究,确定了产生喉区极光的粒子来源于磁鞘[Han et al., 2016];详细研究了喉区极光的动态特征[Chen et al., 2017]及观测统计特征 [Han et al., 2017a]。其中,喉区极光统计结果表明其产生过程极可能是磁鞘中局地产生的高速流与磁层顶作用的结果。该成果再次被JGR选为2017年第2期封面文章。. 近期,Han et al. [2017b]又发现在磁正午附近存在两种动态特征明显不同的弥散极光,利用最新MMS卫星和地面联合观测数据,确定了其中一种的产生与磁层内冷等离子体有关,而另一种与从磁鞘渗透进入磁层的相对较冷的等离子体相关。. 综上所述,在本项目支持下,我们的研究极大地拓展和加深了人们对日侧弥散极光认知。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9)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Dynamic properties of throat aurora revealed by simultaneous ground and satellite observations
地面和卫星同步观测揭示了喉极光的动态特性
  • DOI:
    10.1002/2016ja023033
  • 发表时间:
    2017-03
  • 期刊: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 影响因子:
    --
  • 作者:
    Chen X.-C.;Han D.-S.;Lorentzen D. A.;Oksavik K.;Moen J. I.;Baddeley L. J.
  • 通讯作者:
    Baddeley L. J.
Coordinated observations of two types of diffuse auroras near magnetic local noon by Magnetospheric Multiscale mission and ground all-sky camera
通过磁层多尺度任务和地面全天相机对当地正午附近两种类型的弥漫极光进行协调观测
  • DOI:
    10.1002/2017gl074447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影响因子:
    5.2
  • 作者:
    Han D. -S.;Li J. -X.;Nishimura Y.;Lyons L. R.;Bortnik J.;Zhou M.;Liu J. -J.;Hu Z. -J.;Hu H. -Q.;Yang H. -G.;Fuselier S. A.;Le Contel O.;Ergun R. E.;Malaspina D.;Lindqvist P. -A.;Pollock C. J.
  • 通讯作者:
    Pollock C. J.
Throat aurora: The ionospheric signature of magnetosheath particles penetrating into the magnetosphere
喉咙极光:磁鞘粒子穿透磁层的电离层特征
  • DOI:
    10.1002/2016gl068181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Geophys. Res. Lett.
  • 影响因子:
    --
  • 作者:
    D.-S. Han;Y. Nishimura;L. R. Lyons;Hong qiao Hu;Huigen Yang
  • 通讯作者:
    Huigen Yang
Observational properties of dayside throat aurora and implications on the possible generation mechanisms
日侧喉极光的观测特性及其对可能产生机制的影响
  • DOI:
    10.1002/2016ja023394
  • 发表时间:
    2017-02
  • 期刊: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 影响因子:
    --
  • 作者:
    Han D. S.;Hietala H.;Chen X. C.;Nishimura Y.;Lyons L. R.;Liu J. J.;Hu H. Q.;Yang H. G.
  • 通讯作者:
    Yang H. G.
基于行星际/太阳风和地磁条件的紫外极光卵边界建模和预测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杨秋菊;胡泽骏;韩德胜;胡红桥;马骁
  • 通讯作者:
    马骁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Prospect of China's Auroral Fine-structure Imaging System(CAFIS) at Zhongshan station in Antarctica
中国南极中山站极光精细结构成像系统(CAFIS)展望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韩德胜;刘顺林;胡红桥;杨惠根;黄德宏;张北辰
  • 通讯作者:
    张北辰
午后多重极光弧观测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极地研究,17(4),255-263,2005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温艳波*;杨惠根;韩德胜;T.Ara
  • 通讯作者:
    T.Ara
基于北极黄河站观测的日侧极光研究新进展
  • DOI:
    10.13679/j.jdyj.20180020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极地研究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韩德胜;胡泽骏;陈相材;刘建军;胡红桥;杨惠根
  • 通讯作者:
    杨惠根
基于北极基于北极黄河站观测的日侧极光研究新进展黄河站观测的日侧极光研究新进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极地研究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韩德胜;胡泽骏;陈相材;刘建军;胡红桥;杨惠根
  • 通讯作者:
    杨惠根
一种新的基于日侧全天空图像的极光弧宽测定方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杨秋菊;丘琪;韩德胜
  • 通讯作者:
    韩德胜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韩德胜的其他基金

日侧极盖区极光统一模型相关科学问题研究
  • 批准号:
    42374191
  • 批准年份:
    2023
  • 资助金额:
    53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喉区极光相关的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研究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0
  • 资助金额:
    298 万元
  • 项目类别:
喉区极光的相关物理过程及产生机理研究
  • 批准号:
    41774174
  • 批准年份:
    2017
  • 资助金额:
    71.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