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稳定同位素追踪黄牛家养化的文化特征: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373018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3.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301.同位素地球化学
  • 结题年份:
    2017
  • 批准年份:
    2013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4-01-01 至2017-12-31

项目摘要

Archaeozoological studies and modern or ancient DNA analyses to reveal the morphological and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domesticated cattle are the dominant methods to explore the origin and domestication of cattle now. However, there is still some difficulty in identifying the domesticated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cattle domestication only by the two methods. Previous studies show that the aurochs, the ancetors of domestic cattle, habitate in the relatively closed and wet forestry environment while the dietary resources and habitats of domesticated cattle would be changed due to the influence by human activities, making the stable isotopic values of domesticated cattle different from the aurochs. Therefore, it is very promising to become another effective method to explore the origin and domestication of cattle through stable isotopic analyses to reveal the culturual characteristics of domesticated cattle, i.e., the control of dietary resources and habitats by humans. In this project, comparative studies of multiple stable isotopes,including carbon, nitrogen, oxgen, sulphur and hydrogen, of cattle, human and animal bones or teeth unearthed in Guanzhong Basin, Shaanxi will be undertaken to track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omesticated cattle. In combination with archaeozoological studies and high-resolution dating data, this project will try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cattle domestication in this area and help us with undestanding the roles the domesticated cattle played in human meat resources and human society. At last, the carryout of this project will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to reveal whether the domestication of cattle occurred indepently in China.
通过动物考古及现(古)代DNA分析,揭示黄牛家养化的形态特征和遗传特征,是目前探索黄牛起源与驯化的主流方法。然而,仅籍这两种方法探明早期驯化时黄牛的家养化特征,仍存在一定困难。已有的研究表明,原始牛(黄牛的祖先),栖息于相对密闭和潮湿的森林环境,而家养黄牛则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食物来源和栖息地发生了改变,表现出迥异的稳定同位素特征。由此,通过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黄牛家养化的文化特征(人类对黄牛食物及栖息地的控制),可望成为探索黄牛起源与驯化的新方法。本项目拟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黄牛与人类、其他动物的骨(牙)中的多稳定同位素(C、N、H、O、S)比较分析,追踪黄牛家养化的文化特征,结合动物考古和高精度年代数据,探索该地区家养黄牛的存在及驯化历程,探讨家养黄牛对先民肉食资源的贡献及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本项目的开展,将为探明我国是否存在家养黄牛的独立起源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结项摘要

目前,约4500年前我国黄牛是否存在独立的驯化过程,一直缺乏可靠的科学证据。本项目通过对我国多个地区若干考古遗址中人和动物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仰韶时期(6000年前)先民就已开始了采用粟类作物的副产品饲喂黄牛;8000年前若干黄牛具有较正的C稳定同位素值,可能也与先民的饲喂活动相关;陕西泉护村遗址(5300年前)发现的猫,其食物中包含了较大量的粟类产品,在国际上首次科学地证明了猫与人的共生互助关系,为了解猫的驯化机制提供了科学证据;河南新砦遗址(2050 BC–1750 BC)的家养动物(黄牛、家狗、家猪和绵羊)中,黄牛对粟作农业副产品的摄入,显著大于绵羊,表明先民对黄牛的饲养更为加强,这与先民对牛作为肉食资源和祭祀活动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密切相关;率先在国内开展了H和O稳定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不同动物(黄牛等)的饲养方式和可能的迁徙活动。以上研究,揭示了我国黄牛家养化的文化特征,对了解我国家养黄牛的起源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极具科学价值,也为探讨动物的驯化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此外,本项目还开展了其他研究领域的研究,如粟作农业在新疆青铜和铁器时代先民生活方式中的地位以及向中亚和欧洲的辐射之路、可溶性胶原蛋白的提取纯化、内蒙中南部地区新石器、东周时期牧业和农耕人群间的交流、“我非我食”现象的认识、猛犸象的摄食行为等等。研究成果发表在《PNAS》、《National Science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Science in China:Earth Science》、《科学通报》、《人类学学报》、《第四纪研究》等国内外核心刊物。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9)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Investigating Dietary Patterns with Stable Isotope Ratios of Collagen and Starch Grain Analysis of Dental Calculus at the Iron Age Cemetery Site of Heigouliang, Xinjiang, China
中国新疆黑沟梁铁器时代墓地牙结石的胶原蛋白稳定同位素比和淀粉粒分析研究饮食模式
  • DOI:
    10.1002/oa.2467
  • 发表时间:
    2016-07
  • 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
  • 影响因子:
    1
  • 作者:
    Wang T. T.;Fuller B. T.;Wei D.;Chang X. E.;Hu Y. W.
  • 通讯作者:
    Hu Y. W.
我即我食vs.我非我食———稳定同位素示踪人体代谢异常初探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第四纪研究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尹粟;李恩山;王婷婷;屈亚婷;Benjamin T. Fuller;胡耀武
  • 通讯作者:
    胡耀武
青龙泉遗址随葬猪牲的 C, N 稳定同位素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江汉考古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陈相龙;罗运兵;胡耀武;朱俊英;王昌燧.
  • 通讯作者:
    王昌燧.
陕西神木木柱柱梁遗址先民的食谱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考古与文物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陈相龙;郭小宁;胡耀武;王炜林;王昌燧
  • 通讯作者:
    王昌燧
新疆下坂地墓地人骨的C, N稳定同位素分析:3500年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科学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昕煜;魏东;吴勇;聂颖;胡耀武
  • 通讯作者:
    胡耀武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华南地区新石器早中期动物骨中羟磷灰石的污染鉴别及机制---以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为例
  • DOI:
    10.11928/j.issn.1001-7410.2021.01.17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第四纪研究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晓迪;胡耀武
  • 通讯作者:
    胡耀武
山西乡宁内阳垣遗址先民食物结构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电力系统自动化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胡耀武
  • 通讯作者:
    胡耀武
华北民族融合进程中人群生存方式及对健康的影响——以北京延庆西屯村墓地为例
  •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18.0026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人类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朱思媚;周亚威;朱泓;丁利娜;胡耀武
  • 通讯作者:
    胡耀武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南方文物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裴德明;宋国定;张国文;王昌燧;胡耀武
  • 通讯作者:
    胡耀武
北京周口店田园洞人骨的C、N和S稳定同位素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国科学基金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胡耀武;同号文
  • 通讯作者:
    同号文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胡耀武的其他基金

山东后李文化时期人和动物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 批准号:
    40702003
  • 批准年份:
    2007
  • 资助金额:
    19.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