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高原中、新生代沉积岩石古地磁方向的准确性及其构造意义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374071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9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405.地磁学和地球电磁学
  • 结题年份:
    2017
  • 批准年份:
    2013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4-01-01 至2017-12-31

项目摘要

Paleomagnetism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paleolatitudes fo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nearby crustal blocks, and to describe their relative latitudinal movements. The majority of the paleomagnetic data, which were derived from sedimentary rocks, suggest about 1500 km northward translation fo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Cenozoic. However, recent paleomagnetic studies revealed that the paleolatitude derived from the Cretaceous red beds from the Linzhou basin, Lhasa block, was shallowed by 10 due to deposition and compaction processes. The results were corroborated by volcanic paleomagnetic data, which are immune from inclination shallowing. Therefore, the amount of crustal shortening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the initial collision age appeared to be much young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Probably, crustal shortening has not played a dominating role in accommodating the India-Asia continental collision. To better decipher the processes of crustal shortening and extrusion tectonics caused by the collision, we propose to test the accuracy of paleomagnetic directions carried by Mesozoic and Cenozoic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Lhasa,Qiangtang,and Lanping-Simao blocks,by applying the inclination correction approach based on magnetic fabric analysis and the Elongation-Inclination analysis based on geomagnetic secular variation model.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better constraints on the mechanisms of continental collision.
古地磁学被广泛地用于研究青藏高原及邻近一些地壳块体中、新生代所处的古纬度以及南北方向的位移量。以沉积岩石为主体、大量的结果显示青藏高原整体在新生代发生约1500公里的北向运动。然而,最近的古地磁研究揭示拉萨地块林周盆地白垩纪红层的古纬度由于沉积和压实效应而系统偏低了10 ,该结果得到同时代火山岩的佐证,因此地壳缩短的规模大幅度减小,同时获得的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年龄也趋于年轻。也许亚洲大陆地壳缩短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如以前认为的占主导。为了更好地描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引起的大陆缩短以及挤出构造,本项目拟综合以磁组构物理模型为基础和以地磁场统计模型为基础的两种倾角矫正方法,在拉萨、羌塘、兰坪-思茅地块对中、新生代沉积岩开展古地磁方向准确性的研究,结果将更好地约束大陆碰撞的机制。

结项摘要

以古地磁方向准确性为目标,在滇藏高原开展了白垩纪和第三纪古地磁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新的进展:从帕米尔高原东部晚白垩世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浅海碳酸盐岩石获得了可靠的原生剩磁,磁化率各向异性及非磁滞剩磁各向异性测试显示弱的沉积组构特征,平均古地磁倾角和参考方向一致,证明中亚古地磁倾角异常是由于一些红层记录受到沉积和压实作用导致的倾角偏低,而并不存在长期倾斜的偶极子或者长期的非偶极子场。对江孜晚白垩世床得组大洋红层的古地磁研究,揭示出由细颗粒色素赤铁矿携带的可靠的特征剩磁,通过褶皱检验和B级倒转检验,其形成的古纬度位于北纬10°(误差2°),远离于印度大陆边缘,而更靠近亚洲大陆,结果首次证实一些大洋红层并不发育在印度大陆边缘。对萨嘎—吉隆交界的桑丹林剖面红色硅质粉砂、泥岩的古地磁研究,获得了可靠的特征剩磁,通过99%置信水平下的褶皱检验,揭示其形成于南纬8°(误差2°),而不是在亚洲或者印度大陆边缘,结果确认沉积物源区分析约束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时限的方法在该剖面不适用。对石炭-二叠纪泛大陆再造进行了古地磁倾角偏低的研究,结果显示倾角偏低是造成劳亚和冈瓦纳大陆古地磁极差异的部分原因,主要原因是两大陆之间围绕一个位于板块边界的欧拉极小规模的旋转(5—13°)。我们的再造类似于Pangea A, 所以不再需要一个石炭-二叠纪的Pangea B。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0)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谈晓冬的其他基金

大贵州滩二叠/三叠界限及下、中三叠统磁性地层学
  • 批准号:
    40874031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4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扬子褶皱带弧形弯曲成因的古地磁研究
  • 批准号:
    40374023
  • 批准年份:
    2003
  • 资助金额:
    33.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