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地区上新世生态环境演变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证据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401214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7.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714.环境信息与环境预测
  • 结题年份:
    2017
  • 批准年份:
    2014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5-01-01 至2017-12-31

项目摘要

As an important geological climatic transition of late Cenozoic and a well analog episode for predicting the future climate change, the Pliocene and its climatic history and driving mechanisms issues are always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geoscientists and becoming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Earth Science. However, the complex characterics of climate proxies and scarc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Pliocene ecosystem and temperature prevent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Pliocene climate evolved in East Asia. So more univocal methods or proxies should be involved to illustrate the driving mechanisms and will fill the knowledge gap. Among them, biomarker is a good candidate and has particular advantages in reconstructing the paleotemperature and paleoecology quantitatively. Here we conduct the integrated the compound-specific n-alkanes carbon isotope of leaf wax and microbial lipid paleotemperature studies on the Pliocene fluvial-lacustrine strata in the Western Qinling regio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hese results will be utilized to (1) quantitatively reconstruct the Pliocene vegetation evolution and temperature history in the Western Qinling, (2) evaluate the detailed characteristics and sensitivity of the Pliocene climate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3) illustrate the driving mechanisms of Pli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 based on the synthetical comparisons among the Western Qinling, other terrestrial and marine records. Furthermore, our proposal will not only provide the crucial biogeochemistry evidence for the coupled mechanisms between the climatic change and tectonic activity, but also depict the climatic background which can be consulted in predicting the future climate and evaluating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作为晚新生代地质历史的重要气候转型期和未来气候预测的良好参考期,上新世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一直是地学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然而,气候代用指标的多解和定量研究的缺乏使我国上新世气候演变过程仍不十分清楚,亟需环境意义更明确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方法开展深入的古环境定量研究。本项目拟将针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上新世季风的演化问题和定量研究较少的不足,以西秦岭地区喇嘛山剖面上新世河湖相沉积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植物叶蜡单体碳同位素和微生物四醚膜类脂物测试分析,定量重建喇嘛山上新世古生态和古温度演变序列,厘清西秦岭地区上新世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并与周边地区和海洋记录进行对比,深入讨论区域气候变化与高原隆升历史和极地冰量之间的动力学联系,进而揭示上新世气候转型的可能驱动机制。本研究不仅为深入理解气候-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提供生物有机地球化学证据,也为气候变化趋势预测及环境效应评估提供重要气候背景。

结项摘要

晚中新世-上新世古环境定量重建对深入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全球变冷和东亚地区生态环境演化的耦合关系提供独特视角。依照项目计划,对西秦岭地区尧店剖面和喇嘛山剖面(晚中新世-上新世河湖相沉积)开展了系统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正构烷烃、长链烯酮和微生物膜类脂物)、有机碳同位素、元素地球化学和孢粉集成研究。并基于前期高精度磁性地层学和古生物年代学框架,建立了西秦岭地区天水盆地晚中新世-上新世古温度和古生态等演变历史,深入探讨了区域气候变化的可能驱动机制。主要获得以下科学认识:1)定量重建了西秦岭地区天水盆地晚中新世-上新世以来古温度历史。天水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温度逐渐变冷,晚上新世(3.2Ma和2.8Ma)出现两次显著降温事件,可能与全球M2事件、北极冰盖扩张事件和高原东北缘强烈隆升有关;2)利用微生物膜类脂物指标揭示了晚中新世-上新世期间两次显著干旱事件(7-6Ma和3.4-3.2Ma左右),2次降温事件均滞后于古干旱事件;3)多指标集成研究恢复了喇嘛山古湖晚上新世生态、水位和盐度演变历史。3.2-2.8Ma时期气候冷湿,碳同位素持续正偏,化学风化加强,流域降水增加导致湖水加深,盐度降低,2.8Ma左右湖泊最深;2.8Ma之后温度继续降低,碳同位素显著负偏,冷干气候致使湖泊萎缩、盐度增大;4)综合分析天水盆地古气候记录与全球其他记录的异同,认为晚上新世高原东北缘强烈隆升、北极冰盖扩张和全球变冷共同控制了西秦岭地区天水盆地上新世生态环境演变。本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开展高原东北缘晚中新世以来古生态和古温度定量重建等提供重要参考,并对深入理解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构造活动和气候相互耦合作用提供支持。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2)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西部黄土高原兰州黄土磁化率增强模式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于昊;彭廷江;李孟;于凤霞;叶喜艳;郭本泓;张军;李吉均
  • 通讯作者:
    李吉均
An integrated biomarker perspective on Neogene-Quaternary climatic evolution in NE Tibetan Plateau: Implications for the Asian aridification
青藏高原东北部新近纪-第四纪气候演化的综合生物标志物视角:对亚洲干旱化的影响
  • DOI:
    10.1016/j.quaint.2015.04.020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 影响因子:
    2.2
  • 作者:
    Peng Tingjiang;Li Jijun;Song Chunhui;Guo Benhong;Liu Jia;Zhao Zhijun;Zhang Jun
  • 通讯作者:
    Zhang Jun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甘肃天水武山县南峪村的维曼嵌齿象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英文)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颉光普;刘佳;彭廷江;侯素宽
  • 通讯作者:
    侯素宽
兰州黄土高分辨率定年模型的探讨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郭本泓;李小苗;马振华;冯展涛;彭廷江;宋春晖;李吉均
  • 通讯作者:
    李吉均
兰州西津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粘土矿物特征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叶喜艳;冯展涛;彭廷江;于凤霞;李孟;于昊
  • 通讯作者:
    于昊
陇中盆地及周边地区主夷平面演化与高原隆升
  • DOI:
    10.7522/j.issn.1000-0240.2021.0024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冰川冻土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马振华;彭廷江;李小苗;冯展涛;郭本泓;李孟;张军;宋春晖
  • 通讯作者:
    宋春晖
黄土高原微生物膜类脂物和碳酸盐二元同位素重建古温度的研究进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季顺川;彭廷江;聂军胜;彭文彬
  • 通讯作者:
    彭文彬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彭廷江的其他基金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中新世-上新世古生态环境历史——以小水子和达坂山钻孔为例
  • 批准号:
    41971099
  • 批准年份:
    2019
  • 资助金额:
    61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