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析:1998-2013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71803161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18.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G0305.宏观经济管理
- 结题年份:2021
- 批准年份:2018
- 项目状态:已结题
- 起止时间:2019-01-01 至2021-12-31
- 项目参与者:杨曦; 鲍小佳; 赵敏强; 李锴; 首陈霄; 陈鸣;
- 关键词:
项目摘要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 since the late 1970's is phenomenal. The key factors and mechanisms propelling the process from the late 1970's to the onse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are well studied in the literature. However, not much is known about what happened and how afterwards at the micro level. A few tentative studies, mostly using macro data but different methods, came to the similar conclusion that there has been a substantial drop in the growth of productivity - a measure of efficiency -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To keep improving efficiency is a key challenge for the transi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 from a mere massive one to a strong on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project is to first establish robust estimates of the performance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 over the whole period from 1998 to 2013 so to provide a fair evaluation of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after 2008. We will then investigate the crucial margins where substantial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Combined with economic theories on firm behavior and industry equilibrium, the observed changes in behavior pattern are reflections of changes in factors that shape individual firms incentive structure. Through this process of analysis, we hope to help identify the keystone elements of the ecosystem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contribute to effective policies for China's industrial upgrading.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瞩目发展。现有文献对于70年代末期至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成功经验已比较系统的研究,学界也达成了相当程度的共识。相比而言,对于2008年之后的研究,尤其是微观机制层面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使用不同方法和数据,一些初步研究的结果共同显示,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绩效显著下滑。这是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本项目将在近一步完善微观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的控制函数方法和文献中最新的识别策略来估计制造业生产技术参数,估算中国制造业1998年至2013年之间的绩效及其变化特征。在得到2008年之后生产率变化的稳健估计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发生显著变化的维度(时间、边际、产业特征包括技术特性,等)并分析原因,以增进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机制的理解,帮助寻求在新常态下解放发展瓶颈和驱动产业进步的有效途径。
结项摘要
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制造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发展和绩效进行全面准确的测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评估相关政策。.研究背景:受益于企业微观数据相对易得,以及广泛的研究使用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数据整理经验,学界和经济管理部门关于1998至2007年之间中国经济的运行和政策评估,已经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并达成了很多共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金融危机期间以及之后的中国经济运行,我们至今知之甚少。现有研究利用卫星灯光数据以及李克强指数背后的宏观经济变量补充统计局公布的宏观数据,得到的主要结论是08年之后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对于增速放缓现象背后的微观机制却鲜有研究。究其原因,数据可得性是最大的瓶颈。 .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利用可得的信息资源,构造一个变量丰富且能够代表总体的微观样本,进而,我们利用这个样本分析生产效率在各个层面的演进。数据信息方面,除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度调查数据,我们有幸得到另外一套包含更完备的企业投入产出变量的企业层面数据。后者的局限性是其抽样法则未知,因此无法直接用来推断总体。我们借鉴机器学习中处理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布不一致(存在covariate shift现象)的方法,通过比对一些重要变量的联合分布,对第二套数据重新赋予重要性权重,进而构造出信息完全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在生产效率估算方面,我们尝试采用最新的生产函数估计方法,充分利用企业成本优化的一阶条件,避免了之前研究中出现的识别条件匮乏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系数有偏的问题。.重要结果:我们的估算表明,2007年至2013年期间,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低于1998至2007年期间,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是一方面,但是金融危机之后的2010至2013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也没有回归1998至2007年的水平。.关键数据:本研究综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和税务局税务企业调查样本,得到代表行业生产技术的生产函数和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值,并由此构建此间行业和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科学意义:对经济整体运行情况及其微观机制的把握,一方面可以为中国相关的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甄选提供准确背景信息,另一方面,为制定有效经济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0)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暂无数据
数据更新时间: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