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激元杂化纳米材料可见-近红外光活性增强作用机制与相关应用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51772256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6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E0207.无机非金属半导体与信息功能材料
  • 结题年份:
    2021
  • 批准年份:
    2017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8-01-01 至2021-12-31

项目摘要

The generation of hot charge carriers induced by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discovery in photo energy conversion process,as a result, the development of SPR enhanced photoactive materials with wide-range spectral responses provide a promising way for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solar energy. This project will design and fabricate the noble metal/semiconductor hybrid nanostructures with visible-NIR responses for enhancing photocatalytic efficiency. We will use ultrafast time-resolved spectroscopy and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spectroscopy to study the generation, transfer and reactive behavior of hot carriers as well as the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from the irradiated metal/semiconductor hybrid nanostructures, and unravel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SP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reactions from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photophysics and photochemistry. In order to fabricate efficient solar photocatalysts for use in pollutants degradation and antibacterial applications, we will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of metal/semiconductor, the SPR featur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photocatalytic reactions. This project will provide scientific insigh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SP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mechanism and design of plasmonic composite nanostructures for efficient photo energy conversion.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诱导热载流子的产生是近年来能量转化过程的重要发现,以此为理论基础发展宽光谱响应的光活性材料为太阳光高效利用提供了契机。本项目旨在设计和构建具有可见和近红外等离激元共振特征的金属/半导体杂化纳米结构并用于增强半导体可见-近红外光催化反应活性。项目将采用超快时间分辨光谱技术和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技术重点考察贵金属/半导体杂化纳米结构在光辐射作用下热载流子的产生、转移和反应行为,以及活性氧物种的生成规律,从光物理过程和光化学反应两方面揭示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对光催化反应活性增强作用的内在机制;拟通过系统研究贵金属与半导体的匹配规律和结构特征与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特性、活性氧物种和光催化反应活性的相关性,设计出宽光谱响应的高效光活性材料,应用于致病菌治理和污染物降解。该项目的开展将为深入理解等离激元光催化反应机理和高效光能利用/转化材料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结项摘要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在光子能量转化过程种扮演重要作用,为宽光谱响应的光催化材料设计提供了契机。本项目围绕(但不限于)“设计和构建具有可见和近红外等离激元共振特征的金属/半导体杂化纳米结构并用于增强半导体可见-近红外光催化反应活性”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首先,拓展了贵金属/半导体杂化纳米体系与构建方法。根据能级匹配原则选择合适的半导体和贵金属种类,基于模板生长和诱导组装策略,结合化学浴沉积、化学还原、光化学还原和溶剂热反应等手段,成功制备了Au@TiO2、Au/TiO2、Au@CeO2等近20种杂化纳米结构,实现了对贵金属/半导体杂化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揭示了金属/半导体杂化类型、壳层组分与结构、金属颗粒特征(尺寸、形貌、组成)、半导体种类等对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特性的影响规律。其次,综合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超快时间分辨吸收光谱和表面光电压技术实现了对(热)载流子动力学过程、反应行为和活性氧物种产生能力的测定,系统考察了杂化类型、金属特征(尺寸、形貌、组成、担载量)和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特性对半导体光生载流子产生和分离效率、活性氧物种产生的影响规律,实验证明了影响等离激元共振效应诱导光催化活性增强机制的关键结构因素。第三,系统测试和比较了各类金属/半导体杂化纳米结构应对不同场景的各种光催化活性(包括:有机污染物分子、抗生物、分解水产氢、抗菌活性等),从电子富集效应到等离激元共振效应、从光物理到光化学行为更全面地理解了杂化结构光催化活性增强的主要机制,阐明了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对增强半导体的可见-近红外光催化活性的关键作用。这些结果将为光催化机理研究和高效广谱光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验基础。此外,该项目还拓展研究了金属纳米酶及其生物应用,发展了光调控纳米酶活性的方法;探索了纳米酶在抗氧化保护中的新应用,首次发现了金属纳米酶能够有效阻断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的传播,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22)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8)
Ferroelectric polarization-enhanced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and photo-induced charge carrier behavior of Au/BaTiO3
Au/BaTiO3 的铁电极化增强光催化性能和光致载流子行为
  • DOI:
    10.1016/j.jallcom.2020.154060
  • 发表时间:
    2020-06
  • 期刊: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 影响因子:
    6.2
  • 作者:
    Chao Chunying;Zhou Yiping;Han Tianli;Yang Yanyan;Wei Jiyu;Li Hao;He Weiwei
  • 通讯作者:
    He Weiwei
Photo-enhanced enzyme-like activities of BiOBr/ PtRu hybrid nanostructures
BiOBr/PtRu 杂化纳米结构的光增强类酶活性
  • DOI:
    10.1080/26896583.2020.1814081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C
  • 影响因子:
    --
  • 作者:
    Chuang Liu;Yingying Yan;Yuanyang Mao;Weiwei He
  • 通讯作者:
    Weiwei He
NIR enhanced peroxidase-like activity of Au@CeO2 hybrid nanozyme by plasmon-induced hot electrons and photothermal effect for bacteria killing
近红外通过等离子体诱导的热电子和光热效应增强Au@CeO2杂化纳米酶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以杀死细菌
  • DOI:
    10.1016/j.apcatb.2021.120317
  • 发表时间:
    2021-05-07
  • 期刊: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
  • 影响因子:
    22.1
  • 作者:
    Liu, Chuang;Zhang, Min;He, Weiwei
  • 通讯作者:
    He, Weiwei
Investigation on the nanoscale electric performance of NiO thin films by C-AFM and KPFM: The effect of Cu doping
C-AFM 和 KPFM 研究 NiO 薄膜的纳米级电性能:Cu 掺杂的影响
  • DOI:
    10.1016/j.jpcs.2019.03.013
  • 发表时间:
    2019-08
  • 期刊:
    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Solids
  • 影响因子:
    4
  • 作者:
    Zhang Yidong;Zuo Junxiang;Gao Yuanhao;Li Pinjiang;He Weiwei;Zheng Zhi
  • 通讯作者:
    Zheng Zhi
Enhanced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by Pt-based metallic nanostructures: the composition matters
Pt 基金属纳米结构增强活性氧的产生和光催化活性:成分很重要
  • DOI:
    10.1080/10590501.2018.1555317
  • 发表时间:
    2018-12
  • 期刊: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C-Environmental Carcinogenesis & Ecotoxicology Reviews
  • 影响因子:
    --
  • 作者:
    Zhang Lixia;Jia Huimin;Liu Chuang;Liu Minying;Meng Qingbo;He Weiwei
  • 通讯作者:
    He Weiwei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UHPC大键齿干接缝直剪性能及尺寸参数分析
  • DOI:
    10.16339/j.cnki.hdxbzkb.2021.07.015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潘仁胜;何伟伟;程灵霄;李传习
  • 通讯作者:
    李传习
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不同部位类胡萝卜素合成动态及抗氧化活性
  •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6.1099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现代食品科技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包怡红;罗浩;何伟伟;汪雨茜;周芷亦;李大婧
  • 通讯作者:
    李大婧
新型绝缘体上硅静态随机存储器单元总剂量效应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Acta Physica Sinica
  • 影响因子:
    1
  • 作者:
    王硕;常永伟;陈静;王本艳;何伟伟;葛浩
  • 通讯作者:
    葛浩
SOI NMOS侧壁晶体管总剂量辐射效应电流模型
  • DOI:
    10.19623/j.cnki.rpsse.2018.01.014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许灵达;罗杰馨;陈静;何伟伟;吴伟
  • 通讯作者:
    吴伟
轻量化STC-钢组合桥面板静力性能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交通科学与工程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传习;雷智杰;冯峥;何伟伟;谭理
  • 通讯作者:
    谭理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何伟伟的其他基金

金/氧化物杂化纳米结构可控构筑及活性氧自由基/光生载流子的形成机理与光催化性能研究
  • 批准号:
    21303153
  • 批准年份:
    2013
  • 资助金额:
    2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