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根茎叶残体碳在土壤中的周转特征及其微生物作用机理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807086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6.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710.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
  • 结题年份:
    2021
  • 批准年份:
    2018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9-01-01 至2021-12-31

项目摘要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arbon (C) components among the maize residues (root, stem and leaf), their returns to the cropland soil will caus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fractions’ turnover on the contribution, fate and soil microbes utiliza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for these problems is still limited.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carry on an in-situ experiment at a brown earth long-term experiment st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using the materials of 13C-labeled root, stem and leaf of maize and the stable C isotope-microbial biomarker technology: (1)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ual C trans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maize residues (root, stem, leaf) in the process of SOC fractions’ turnover by periodically determining the contents of total organic C, water soluble organic C, microbial biomass C, particulate organic C and their 13C values in soil; (2) to examine the mineralization properties and priming effects of these residual C via monitoring the released CO2 content and its 13C variation from soil; (3)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different maize residues utilized by soil microbes through periodically determining soil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 and its 13C variation in soil. Meanwhile, the microbial regulation mechanisms in the process of SOC turnover of root, stem and leaf of maize will be elucidated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OC fractions with the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is experiment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s to enrich the mechanisms of SOC turnover after the crop residue returning to soil.
玉米根茎叶残体因含碳化学组分不同,还田后会引起残体碳在土壤有机碳组分周转过程中的贡献、去向及微生物利用的差异,然而目前对这些差异特征的认识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拟利用13C标记的玉米根茎叶为试材,应用稳定同位素-生物标识物探测技术,依托东北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开展原位试验。(1)通过定期测定土壤中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等组分含量及13C变化,明确玉米不同残体碳在土壤有机碳组分中的赋存与转化的差异特征;(2)通过定期监测CO2含量及CO2-13C变化,明确这些残体碳在土壤中的矿化特征及激发效应的差异性;(3)通过定期测定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及PLFA-13C变化、利用多元统计方法构建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有机碳周转的关系,明确不同残体碳被微生物利用的差异特征,阐明其在土壤有机碳组分周转过程中的微生物作用机理。研究结果为丰富秸秆还田后土壤碳周转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结项摘要

背景及内容:玉米根茎叶残体因含碳化学组分不同,还田后会引起残体碳在土壤有机碳组分周转过程中的贡献、去向及微生物利用的差异。本研究利用13C标记玉米根茎叶为试材,应用稳定同位素-生物标识物探测技术,依托长期定位试验站开展原位试验。(1)通过测定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等组分含量及13C变化,明确不同残体碳在土壤有机碳组分中的赋存与转化差异特征;(2)通过监测CO2含量及CO2-13C变化,明确残体碳在土壤中矿化特征及激发效应;(3)通过测定土壤磷脂脂肪酸含量及13C变化,构建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有机碳周转的关系,明确不同残体碳被微生物利用的差异特征,阐明其在土壤有机碳组分周转过程中的微生物作用机理。.研究结果:①培养期内,低肥土壤TOC表现为叶>根>茎,而高肥表现为根>叶>茎。两种肥力土壤δ13C均表现为叶>茎>根。②秸秆碳对POC贡献率为根>茎>叶。其中低肥土壤根茎叶贡献率分别为28.07%、24.51%、21.13%,高肥贡献率分别为13.34%、13.23%、11.13%。③DOC主要以原土壤有机碳为主,低肥土壤叶贡献率>茎>根,高肥茎贡献率>根>叶。④秸秆碳增加高低肥MBC含量,表现为茎>根>叶。⑤秸秆碳增加总PLFA以及各类群生物量,表现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普通直链细菌>放线菌>真菌>AMF>厌氧菌,高肥土壤总体高于低肥,表现出高肥根处理最高而低肥茎处理最高。秸秆13C表现出革兰氏阳性菌>普通直链细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放线菌。培养前期低肥土壤利用残体碳高于高肥,而培养后期则相反。⑥根茎叶导致低肥土壤CO2-C排放累积量分别增加137%、163%和133%,高肥分别增加156%、159%和87%;根茎激发效应显著强于叶。⑦60d前后残体碳在有机碳组分分配表现从DOC>POC>MBC转变为DOC>MBC>POC。PLFA-13C与MBC-13C比值表明20d以后土壤PLFA开始更多利用秸秆碳,其中低肥土壤180d前后由利用叶为主转为茎为主,高肥20d前后由利用根为主转为茎为主。研究结果为丰富秸秆还田后土壤碳周转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产出:共发表基金署名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2篇(中科院分区二区),中文核心5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培养硕士5人,1人入选沈阳市领军人才。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7)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1)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2)
玉米秸秆施用对棕壤有机碳激发效应及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艾蒙;李慧;裴久渤;谢柠桧;刘雨薇;汪景宽
  • 通讯作者:
    汪景宽
秸秆添加量对棕壤有机碳固定与周转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孙竺鹤;徐香茹;裴久渤;汪景宽
  • 通讯作者:
    汪景宽
长期化学氮肥和有机肥施用对棕壤肥力指标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雨薇;裴久渤;李艾蒙;汪景宽
  • 通讯作者:
    汪景宽
东北典型黑土区旱地耕层土壤肥力指标的纬度变化特征及其关系
  • DOI:
    --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尹思佳;李慧;徐志强;裴久渤;戴继光;刘雨薇;李艾蒙;于雅茜;刘维;汪景宽
  • 通讯作者:
    汪景宽
东北黑土地区耕地质量现状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11103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土壤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汪景宽;徐香茹;裴久渤;李双异
  • 通讯作者:
    李双异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秸秆添加量对棕壤有机碳固定与周转的影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孙竺鹤;徐香茹;裴久渤;汪景宽
  • 通讯作者:
    汪景宽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东北地区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平衡关系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慧;汪景宽;裴久渤;李双异
  • 通讯作者:
    李双异
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有机质与pH的 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忆莹;裴久渤;汪景宽
  • 通讯作者:
    汪景宽
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及其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土壤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汪景宽;徐英德;丁凡;高晓丹;李双异;孙良杰;安婷婷;裴久渤;李明;王阳;张维俊;葛壮
  • 通讯作者:
    葛壮
外源新碳在不同肥力土壤中的分配与固定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土壤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谢柠桧;安婷婷;李双异;孙良杰;裴久渤;丁凡;徐英德;付时丰;高晓丹;汪景宽
  • 通讯作者:
    汪景宽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