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区域捕获策略鉴定家族性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致病基因及功能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81670889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58.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H1304.青光眼、视神经及视路疾病
  • 结题年份:
    2020
  • 批准年份:
    2016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7-01-01 至2020-12-31

项目摘要

Juvenile open angle glaucoma (JOAG) is a malignant eye disease, viciously threatening vision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However, the genetic causes of JOAG are not fully underlined till now. Although the related chromosome loci have been confirmed by European group and us, the fine mapping of disease-causative gene comes to a halt. Based on previous linkage study for 2 large pedigrees with JOAG in Southwestern China, we located 2p15-p16.3 as the interesting locus (LODs = 6.238), which implies the feasibility of fine mapping with combined technologies of target capture and second-generation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When the causative loci in the above region are confirmed, the further verification in another 14 pedigrees and 300 healthy cases is to ensure the final qualification. Then profound analysis with biological informatics and functional study in vitro are to clarify the possible biological impact of the causative loci, meanwhile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otype and phenotype. Therefore, our study may give a clue of molecular genetics of JOAG and provide evidence of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juvenile open angle glaucoma, JOAG)严重危害患者视觉健康,但至今其遗传病因仍不完全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均定位了家族性JOAG的染色体连锁位点,但对其中致病基因的鉴定却止步不前。我们前期收集到2个西南地区JOAG大家系,通过连锁分析策略将其致病突变定位在2p15-p16.3染色体区域,这为在该区域内深入挖据JOAG的致病基因奠定了基础。得益于超大家系的获取和新测序技术的应用,本研究拟采用靶向捕获技术结合二代高通量测序,在定位的候选区域内筛查我国西南地区家族性JOAG的致病突变;再进一步对其在其余14个JOAG家系和300例健康样本中进行验证以最终确定致病突变;然后采用深入生物信息学和体外功能研究方法进一步明确突变位点对基因功能的影响以及对基因型和表型进行关联。该研究结果将为阐明JOAG分子遗传学机制及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线索。

结项摘要

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juvenile open angle glaucoma, JOAG)严重危害患者视觉健康,但至今其遗传病因仍不完全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均定位了家族性JOAG的染色体连锁位点,但对其中致病基因的鉴定却止步不前。我们前期收集到2个西南地区JOAG大家系,通过连锁分析策略将其致病突变定位在2p15-p16.3染色体区域。为了寻找致病基因及致病突变,我们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5个患病个体及3个健康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外显子组测序,发现突变多位于位于UTR区、内含子、基因间区等,还有一些突变位于转录调控区域,并没有发现与疾病共分离的位于蛋白编码区的突变。按照突变相关基因是否为eQTL(表达数量性状位点)及所在基因的功能为条件,进一步对这些突变位点进行过滤,2号染色体可能存在该POAG家系的致病突变。我们又发现LHCGR基因青光眼组织中高表达,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POAG的发生。最值得关注的为EFEMP1基因。目前该基因已被发现与POAG致病相关,该基因的第5号外显子c.418C>T突变可引起140位氨基酸由精氨酸(Arg)变为色氨酸(Trp)(p.Arg140Trp),该突变可以导致变异的EFEMP1在细胞内过度积累。突变的EFEMP1在眼部细胞的异常积累可能会导致细胞的自噬,对眼部功能造成较大伤害。同时还有研究发现,位于EFEMP1基因第5内含子的SNP rs1346786与殴裔和汉族人群的视神经头(盘)(中央杯区)显著相关。这提示我们,EFEMP1在眼部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会对相关细胞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我们发现的位于EFEMP1基因内含子的突变chr2:56148052A>C,在千人基因组计划(1000 Genome Project)、NHLBI GO Exome Sequencing Project (ESP)及Exome Aggregation Consortium (ExAC)计划均未发现,表明该突变为一全新突变。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Analysis of variants in Chinese individuals with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using molecular inversion probe (MIP)-based panel sequencing
使用基于分子倒置探针 (MIP) 的面板测序分析中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个体的变异
  • DOI:
    --
  • 发表时间:
    2020-05
  • 期刊:
    Molecular Vision
  • 影响因子:
    2.2
  • 作者:
    Liu Ting;Tang Chao;Shi Xiaolong
  • 通讯作者:
    Shi Xiaolong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V1区皮层功能变化的功能MRI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华放射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谢兵;李长英;石林平;蔡萍;李莎;黎雪琴;石彦姝;刘莛;陈星;王健
  • 通讯作者:
    王健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刘莛的其他基金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与鉴定研究
  • 批准号:
    30901657
  • 批准年份:
    2009
  • 资助金额:
    2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