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量输配的煤泥分选过程强化机理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51304192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5.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E0409.矿物工程与物质分离
  • 结题年份:
    2016
  • 批准年份:
    2013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4-01-01 至2016-12-31

项目摘要

Process intensifi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efficient separation of fine coal. China's fine coal is gradually characterized by size reduction, ash increase and intergrowth content raise.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ects such as low recovery, weak flexibility, and to ensure the recovery by sacrificing handling capacity in current fine coal separation process in our country. The change of inhomogeneous floatability of coal slime brings stricter requirement of separation process design. To solv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the idea of fine coal separation process intensification based on the energy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is proposed. The features of floatabilit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process will be studied and the model of that will be built.The following will be studied by adjusting the energy input mechanism: the mechanism of collector adsorption on the interface of coal particles in fine coal separation process, the interact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oal particles and bubbles tested by high-speed video camera and motion particle analyzer, the impact of energy input on the thickness of hydration layers on the surface of coal particles through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and the mechanism hydrophobicity improvement of coal surface by process intensification. Three coal samples including bituminous coal, coking and fat coal, long flame coal will be selected for flotation rate tests based on energy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and the model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energy input and flotation rate will be built. This project has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in fine coal separation and non-coal mineral flotation design by the adaptation of the energy input and variation of material properties.
过程强化是实现煤泥高效分选的重要途径。我国煤泥呈现微细化、高灰化、连生体含量大等难选特点,煤泥分选过程仍存在回收能力弱、过程适应性差、通过牺牲处理量来保证回收率的缺陷,煤泥可浮性非均匀性的变化对分选过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提出了基于能量输配的煤泥分选过程强化理念。研究浮选过程煤泥可浮性的变化特征和能耗过程特征,并建立浮选可浮性与能耗的关系模型。以调整浮选过程的能量输入机制为前提进行以下研究:研究捕收剂在煤粒表面的吸附机理,采用高速动态影像分析仪测试煤粒与气泡的作用规律,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能量输入对煤粒表面水化膜厚度的影响,探明过程强化对煤粒表面疏水性改善的机理;选取无烟煤、焦肥煤、长焰煤三种变质程度的煤样,进行基于能量输配的浮选速度试验,建立能量输入与浮选速率的关系模型。本课题将能量输入与物性变化相适配,对煤泥分选和非煤矿物的浮选过程设计均有借鉴意义。

结项摘要

研究了煤泥分选的可浮性过程变化特征。研究了不同粒度级煤泥的浮选速率常数变化特征,并理论推导和实验室试验验证了浮选入料可浮性随着分选过程非线性变差的 规律。研究了煤泥分选过程的能耗变化规律。建立了煤泥分选能耗测试系统,分析了不同能耗条件下的浮选产品特性,探索了浮选功率输入与浮选速率常数的函数关系。随着浮选的进行,上浮单位精煤可燃体回收率所消耗的能量逐渐增加,难浮煤粒需要在高能量条件下才能回收。.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矿物表面水化膜以及矿物颗粒间作用力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亲水性矿物和疏水性矿物表面水化膜厚度的计算方法。借助界面极性相互作用理论揭示了颗粒表面的水化过程中的能量作用机制。在典型亲水性矿物表面发现了22.5nm的水化膜,而在疏水性较好的煤样表面未检测到水化膜的存在。在不同浓度CaCl2的电解质水溶液中分别对煤和云母表面的水化膜进行了测试。电解质CaCl2的加入可以微弱的减薄煤表面水化膜的厚度。界面极性相互作用理论发现高的界面路易斯极性分量是亲水性矿物表面产生水化的原因,浮选过程中难浮颗粒难以突破水化膜能垒实现颗粒气泡黏附。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与颗粒表面的水化膜密切相关,减薄水化膜会促进了颗粒间的相互引力。.利用AFM对不同条件的溶液中颗粒间相互作用力进行了力曲线测试。酸性条件下,煤粒间相互吸引、高岭石颗粒间相互排斥、煤粒与高岭石颗粒相互吸引;中性条件下,煤粒间相互吸引,引力较酸性条件下弱、高岭石颗粒间相互排斥,斥力较酸性情况较大、煤粒与高岭石颗粒间引力消失而相互排斥;碱性条件下,煤粒间引力消失而相互排斥;CaCl2的加入会使得颗粒间相互吸引,促进颗粒间的聚集,且随着CaCl2浓度的增加,煤粒间和煤粒与高岭石颗粒间的作用力都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不变,而高岭石颗粒间的作用力会一直增大,最后趋于不变。浮选试验表明,Ca2+浓度的增加同时增大了精煤的产率和灰分。.基于非极性药剂与极性药剂在难浮煤表面的不同吸附方式,提出了通过非极性油和极性药剂的复配浮选难浮煤的思路,由于难浮煤表面含有大量的亲水性含氧官能团,少量极性药剂的加入便可大大提高浮选回收率和浮选泡沫稳定性。.提出了基于能量输配的浮选过程设计理念,构建了煤泥两段式分选过程。即构建越来越强的能量条件来适配物料可浮性在浮选中越来越差的物性变化特征,以实现过程设计与物性特征的最佳耦合,并验证了其优越性。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5)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1)
会议论文数量(1)
专利数量(0)
Interaction forces between coal and kaolinite particles measur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用原子力显微镜测量煤和高岭石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 DOI:
    10.1016/j.powtec.2016.06.026
  • 发表时间:
    2016-11-01
  • 期刊:
    POWDER TECHNOLOGY
  • 影响因子:
    5.2
  • 作者:
    Gui, Xiahui;Xing, Yaowen;Liu, Jiongtian
  • 通讯作者:
    Liu, Jiongtian
Flotation process design based on energy input and distribution
基于能量输入和分配的浮选工艺设计
  • DOI:
    10.1016/j.fuproc.2013.12.011
  • 发表时间:
    2014-04-01
  • 期刊: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 影响因子:
    7.5
  • 作者:
    Gui, Xiahui;Liu, Jiongtian;Wu, Lun
  • 通讯作者:
    Wu, Lun
COAL PREPARATION TECHNOLOGY: STATUS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中国选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 DOI:
    10.1260/0958-305x.26.6-7.997
  • 发表时间:
    2015-11-01
  • 期刊:
    ENERGY & ENVIRONMENT
  • 影响因子:
    4.2
  • 作者:
    Gui, Xiahui;Liu, Jiongtian;Wang, Dapeng
  • 通讯作者:
    Wang, Dapeng
微细粒煤间断浓缩沉降试验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煤炭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朱子棋;刘炯天;桂夏辉
  • 通讯作者:
    桂夏辉
Optimization ofteetered bed separator using pulsed water
使用脉冲水优化摇床分离器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Preparation and Utilization
  • 影响因子:
    2.1
  • 作者:
    桂夏辉
  • 通讯作者:
    桂夏辉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颗粒气泡黏附科学——微纳尺度下颗粒气泡黏附试验研究进展
  • DOI:
    10.13225/j.cnki.jccs.2018.0448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煤炭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邢耀文;桂夏辉;韩海生;孙伟;曹亦俊;刘炯天
  • 通讯作者:
    刘炯天
煤泥浮选过程强化之二——低阶/氧化煤难浮机理探讨篇
  • DOI:
    10.16447/j.cnki.cpt.2017.02.022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选煤技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桂夏辉;邢耀文;王婷霞
  • 通讯作者:
    王婷霞
煤泥浮选过程强化之三——低阶/氧化煤浮选界面强化篇
  • DOI:
    10.16447/j.cnki.cpt.2017.03.023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选煤技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桂夏辉;邢耀文;连露露;王婷霞;丁世豪;张友飞
  • 通讯作者:
    张友飞
煤泥浮选过程能量输入优化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煤炭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延锋;张晓博;桂夏辉;赵闻达;吴朝龙;谢彦君;LI Yan-feng,ZHANG Xiao-bo,GUI Xia-hui,ZHAO Wen-da,
  • 通讯作者:
    LI Yan-feng,ZHANG Xiao-bo,GUI Xia-hui,ZHAO Wen-da,
煤泥浮选过程强化之五——难选煤泥流体动力学强化篇
  • DOI:
    10.16447/j.cnki.cpt.2017.05.022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选煤技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桂夏辉;邢耀文
  • 通讯作者:
    邢耀文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桂夏辉的其他基金

机械破孔-胶体封孔协同强化煤气化飞灰浮选脱炭机理研究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59 万元
  • 项目类别:
机械破孔—胶体封孔协同强化煤气化飞灰浮选脱炭机理研究
  • 批准号:
    52174265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59.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低品质煤浮选提质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19
  • 资助金额:
    130 万元
  • 项目类别: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微纳胶质荷正电气泡强化低阶/氧化煤浮选的机理研究
  • 批准号:
    51774286
  • 批准年份:
    2017
  • 资助金额:
    6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难浮煤颗粒-气泡间液膜的薄化破裂机理研究
  • 批准号:
    51574236
  • 批准年份:
    2015
  • 资助金额:
    63.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