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始新世及早渐新世基干类人猿在东亚地区的演化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472025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9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201.古生物、古人类和古生态学
  • 结题年份:
    2018
  • 批准年份:
    2014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5-01-01 至2018-12-31

项目摘要

Anthropoids consist of a group that includes our human beings. Research on the origin and early evolution of anthropoids has long been a major subject of paleontology. The origin place of the earliest anthropoids has been persistently debated. It is widely suggested that Asia is the most possible place for the origin of anthropoids. In Asia, particularly in Myanmar and China, researchers have discovered some anthropoid-like primate fossils. However, these fossils show either very primitive or very specialized features when they are compared with the undoubted Late Eocene and Early Oligocene anthropoids from North Africa. Big morphological gap is present between the suggested Asian basal anthropoids and the undoubted North African anthropoids. This project is going to do fieldwork and search for the stem anthropoid fossils in Guangxi and Yunnan, where the latitude is close to the anthropoid fossil localities in Myanmar and North Africa. Our previous field survey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se regions are the most possible places where we could find the fossils representing the missing link of the early evolution of anthropoids. By using the high-resolution CT technique, we are going to study the morphological details of the anthropoid fossils at a much deeper level. By carrying out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large total-evidenced data matrix, we are going to investigate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tem anthropoids and other primates. And by analyzing the Middle-Late Eocene and Early Oligocene mammalian faunas accompanying the stem anthropoids from Guangxi and Yunnan, we are going to discuss on the potential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he evolution and dispersal pattern of stem anthropoids.
类人猿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动物类群,有关类人猿起源与早期演化的研究是古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方向。最早的类人猿源自何方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亚洲一直被认为是类人猿最可能的发源地,在亚洲特别是在缅甸和中国曾发现了一些可能属于类人猿的化石,但这些化石还保留着非常原始的或非常特化的特征,与在北非发现的毫无争议的晚始新世和早渐新世的类人猿相比,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形态学间断。本研究计划在纬度上与缅甸和北非类人猿化石地点更为接近的云南、广西、四川开展野外工作,已有的工作表明在这些区域最有可能发现代表类人猿早期演化缺失环节的化石;应用高精度CT技术揭示更深层次的形态特征;以大矩阵的全证据的系统学分析为基础,探讨基干类人猿之间、及其与其它灵长类之间的系统关系;通过对亚洲中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类人猿伴生哺乳动物群组成特征的研究,讨论晚始新世-早渐新世这一关键时期古环境变化与基干类人猿演化和扩散之间可能存在的耦合关系。

结项摘要

本项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寻找我国中晚始新世及早渐新世类人猿化石,运用高精度CT 和数字三维重建等技术研究曙猿及新近发现的基干类人猿化石的形态学特征,通过大矩阵的全证据的系统发育分析,以及确定可能的早期类人猿与其它现生和化石灵长类动物之间的系统关系。研究的重点在于寻找可能代表亚洲早期类人猿与非洲早期类人猿之间缺失环节的化石。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在亚洲发现的尚存疑问的早期原始类人猿与在非洲出现的典型的早期类人猿之间的系统关系。项目按计划在云南、广西、新疆等地的中始新世、晚始新世和早渐新世地层中开展了系统的野外化石采集和发掘工作,并进行大规模的哺乳动物化石筛洗,总计筛洗样品30余吨。新发现了包括基干类人猿在内的种类多样的渐新世灵长类化石,为探讨类人猿是否为亚洲起源提供最直接的证据。更新并完善了关于灵长类演化的形态学特征矩阵,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有关灵长类系统演化的形态学特征矩阵,是研究灵长类系统演化的关键矩阵,已被国外相关研究引用,并作为数据基础。项目在灵长类早期分化与古环境变化的相关关系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在大数据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灵长类的系统演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模式。发生于始新世-渐新世全球气候变化始新世-渐新世过渡期这个“演化滤器”,强烈影响了灵长类动物的宏演化,使之演化轨迹发生巨大改变。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腹地的、距今5700多万年前的古新世晚期地层中发现了拉扎勒斯物种,同样反映了环境剧变对生物演化的“过滤”效应。发现了代表树鼩类群最古老化石记录的麒麟树鼩。我们通过形态学比较研究和系统发生学分析,验证了长期以来的有关假设,即笔尾树鼩属动物在形态学上十分保守,可能保留有魁兽总目的祖先的很多特征。我们认为麒麟树鼩的发现提供了一个在3400万年中形态演化缓慢的哺乳动物的很好的例子,而新生代时期东南亚持续稳定的热带环境很可能为这支形态演化保守的类群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存空间。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7)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First record of Cricetops rodent in the Oligocene of southwestern China.
中国西南地区渐新世首次记录的仓鼠啮齿类动物.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Historical Biology
  • 影响因子:
    1.4
  • 作者:
    Li Luzhou;Ni Xijun;Lu Xiaoyu;Li Qiang
  • 通讯作者:
    Li Qiang
A late Paleocene probable metatherian (?deltatheroidan) survivor of the Cretaceous mass extinction.
古新世晚期可能是白垩纪大灭绝的后兽类(?deltatheroidan)幸存者。
  • DOI:
    10.1126/science.aav4096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
  • 影响因子:
    4.6
  • 作者:
    Ni Xijun;Li Qiang;Stidham T. A.;Li Luzhou;Lu Xiaoyu;Meng Jin
  • 通讯作者:
    Meng Jin
An early Oligocene fossil demonstrates treeshrews are slowly evolving “living fossils”.
渐新世早期的化石表明树鼩正在缓慢进化——活化石。
  • DOI:
    doi:10.1038/srep18627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
  • 影响因子:
    4.6
  • 作者:
    Li Qiang;Ni Xijun
  • 通讯作者:
    Ni Xijun
Last record of Trogontherium cuvieri (Mammalia, Rodentia) from the late Pleistocene of China.
中国更新世晚期Trogontherium cuvieri(哺乳动物、啮齿类)的最后记录。
  • DOI:
    10.1016/j.quaint.2019.01.025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 影响因子:
    2.2
  • 作者:
    Yang Yangheshan;Li Qiang;Fostowicz-Frelik Ł.;Ni Xijun
  • 通讯作者:
    Ni Xijun
Two New Mylagaulid Rodents from the Early Miocene of China.
中国早中新世的两种新的米氏啮齿动物。
  • DOI:
    doi:10.1371/journal.pone.0159445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PLoS ONE
  • 影响因子:
    3.7
  • 作者:
    Lu Xiaoyu;Ni Xijun;Li Luzhou;Li Qiang
  • 通讯作者:
    Li Qiang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夺勒布勒津剖面的地层学及环境意义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国科学D辑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毕顺东;叶捷;倪喜军;吴文裕;孟津;孙继敏
  • 通讯作者:
    孙继敏
Sequence of the Cenozoic mamma
新生代妈妈序列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邓 涛;王晓鸣;倪喜军;刘丽萍
  • 通讯作者:
    刘丽萍
内蒙古苏崩地点的古新世软食中兽(哺乳纲,中兽目):古新世-始新世界线附近“东方伊甸园”扩散模式的新证据(英文)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传夔;毕丛山;孟津;倪喜军;王元青;Gebo; D. L.
  • 通讯作者:
    D. L.
A euprimate skull from the early Eocene of China
中国始新世早期的真灵长类动物头骨
  • DOI:
    10.1038/nature02126
  • 发表时间:
    --
  • 期刊:
    Nature, Vol. 427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倪喜军;王元青;胡耀明;李传夔
  • 通讯作者:
    李传夔
亚洲古近纪真灵长类化石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已接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倪喜军;李传夔;Delson;E
  • 通讯作者:
    E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倪喜军的其他基金

真灵长类起源及古新世-始新世界限附近更猴类与真灵长类在东亚的演化
  • 批准号:
    40672009
  • 批准年份:
    2006
  • 资助金额:
    4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中国早-中始新世真灵长类起源与演化的研究
  • 批准号:
    40202003
  • 批准年份:
    2002
  • 资助金额:
    24.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