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科学假说的麻黄、知母的性味研究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81274103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7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H3207.中药药性理论
- 结题年份:2016
- 批准年份:2012
- 项目状态:已结题
- 起止时间:2013-01-01 至2016-12-31
- 项目参与者:王秋红; 杨炳友; 于英君; 夏永刚; 王艳宏; 王艳艳; 苏阳; 殷国斌; 郭江涛;
- 关键词:
项目摘要
The project is based on that applicant proposed a new hypothesis on TCM nature and flavor theory. Namely, "Medical taste is mainly related to its specific efficacy. Medical nature (gas) is able to influence the body's energy metabolism, substance metabolism as its characteristic and sometimes maybe it is not related to therapeutic effect. However, it can affect drug therapy role or side effects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a kind of biological effect". This project selected Mahuang and Zhimu as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researching pattern that TCM can be split and combined, mainly with a systems biology approach,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study on TCM nature and flavor. Based on the studies in the project, we aim to elucidate TCM'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nature and flavor, further confirm the objectivity of two TCM flavor and nature hypothesis that the applicant presents, and interprete and innovate TCM nature and flavor theory. On this basis, new concepts related to TCM nature and flavor theory will be further condensed, and a new method and a new mode of TCM nature and flavor theory which can be suitable for the complex syste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and can be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n nature and flavor will be completed to provide a new methodology platform.
本项目基于申请人提出的"药味主要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相关。药性(气)是药物通过不同途径以主要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为特征的、与治疗作用有关或无关的、但均可影响药物治疗作用的发挥或与副作用发生有关的一类生物学效应。"的中药性味科学内涵假说和"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拟选择麻黄、知母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药性味的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模式,主要结合系统生物学方法,深入开展中药性味理论研究。通过本项目研究,阐明目标中药的药味与药性的科学内涵、进一步证实申请人提出的两个中药性味假说的客观性,诠释并创新中药药性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与中药性味理论研究相关的新概念,完善适于中药复杂体系与特点的、能对药性与药味科学内涵进行科学解析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方法、新模式,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学平台。
结项摘要
本项目以申请人提出的“药味主要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相关。药性(气)是药物通过不同途径以主要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为特征的、与治疗作用有关或无关的、但均可影响药物治疗作用的发挥或与副作用发生有关的一类生物学效应。”的中药性味科学内涵假说和“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选择麻黄、知母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药性味的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模式,主要结合系统生物学方法,深入开展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本项目具体完成了麻黄、知母药性与药味、性味与功效关系的文献整理;完成了性味药理学评价研究工作;完成了各化学拆分组分的指纹图谱研究及各化学拆分组分成分互不交叉性和化学表征研究;完成了麻黄、知母各拆分组分的性味物质基础研究;完成了麻黄纯多糖以及其他各类单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研究工作;完成了麻黄纯多糖的作用机制研究;完成了各性味拆分组分的四性(气)归属研究;完成了各性味拆分组分的可组合性研究。项目总体研究成果归纳:麻黄的发汗、抗炎和利尿作用是其“味辛,性温”的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是其“味苦,性凉(寒)”的作用;解热和平喘是其味“辛、苦”的综合作用;麻黄“辛,温”的物质基础为生物碱组分;“味苦,性凉(寒)”的物质基础为挥发油组分、醇沉组分和非生物碱组分。知母的解热、通便、利尿、抗炎、祛痰等作用是其“味苦”的作用;止渴、止咳、保护心肌细胞、祛痰作用是其“味甘”的作用;知母性味归属为:多糖组分、其余成分组分、皂苷组分为“苦”味的物质基础,乙酸乙酯组分为“甘”味的物质基础。项目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解决对麻黄、知母性味及功效等认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麻黄、知母的临床应用、新药研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项目执行期间,部分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13篇,其中SCI论文3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4次,培养了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8人。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1)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2)
会议论文数量(3)
专利数量(0)
基于炮制学理论初探知母润肠通便作用的有效成分
- DOI:--
- 发表时间:2015
- 期刊:中国中药杂志
- 影响因子:--
- 作者:苏晓琳;王长福;夏永刚;匡海学
- 通讯作者:匡海学
亲水作用色谱-质谱法测定麻黄根多糖单糖组成的研究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作者:孙黎明;夏永刚;杨炳友;匡海学
- 通讯作者:匡海学
基于氨基苯甲酸衍生化HPLC-FLD分析中药多糖单糖组成
- DOI:--
- 发表时间:2016
- 期刊:中医药学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夏永刚;杨炳友;王秋红;匡海学
- 通讯作者:匡海学
麻黄总多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方法考察及HPLC-ELSD法测定均多糖ESP-B4含量
- DOI:--
- 发表时间:2013
- 期刊:中医药学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冯健;王秋红;匡海学;夏永刚
- 通讯作者:夏永刚
Structural studies of an arabinan from the stems of Ephedra sinica by methylation analysis and 1D and 2D NMR spectroscopy
通过甲基化分析和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研究麻黄茎中的阿拉伯聚糖的结构
- DOI:10.1016/j.carbpol.2014.12.058
- 发表时间:2015-05-05
- 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
- 影响因子:11.2
- 作者:Xia, Yong-Gang;Liang, Jun;Kuang, Hai-Xue
- 通讯作者:Kuang, Hai-Xue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尖叶假龙胆全成分分析
- DOI:--
- 发表时间:2022
- 期刊:中医药学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于莹;孙海珍;蔡宇宇;王知斌;杨炳友;王秋红;匡海学
- 通讯作者:匡海学
类叶牡丹化学成分的研究
- DOI:--
- 发表时间:2015
- 期刊:中草药
- 影响因子:--
- 作者:李国玉;匡海学
- 通讯作者:匡海学
类叶牡丹提取物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 DOI:--
- 发表时间:2017
- 期刊: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 影响因子:--
- 作者:吕邵娃;匡海学
- 通讯作者:匡海学
痛泻要方对IBS模型血清内源性物质代谢干预的实验研究
- DOI:--
- 发表时间:2017
- 期刊:中国中药杂志
- 影响因子:--
- 作者:历凯;匡海学;殷越;张洁玉;王智;张秋樾;旺建伟
- 通讯作者:旺建伟
洋金花叶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 DOI:10.3969/j.issn.1001-1528.2022.06.019
- 发表时间:2022
- 期刊:中成药
- 影响因子:--
- 作者:刘艳;荣晓惠;谭金燕;潘娟;管伟;匡海学;杨炳友
- 通讯作者:杨炳友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摘要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请为本次AI项目解读的内容对您的实用性打分
非常不实用
非常实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您认为此功能如何分析更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填写您的反馈:
匡海学的其他基金
麻黄免疫抑制活性多糖的化学结构及构效关系研究
- 批准号:30973870
- 批准年份:2009
- 资助金额:32.0 万元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洋金花治疗银屑病作用机理研究
- 批准号:30672633
- 批准年份:2006
- 资助金额:30.0 万元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洋金花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成分研究
- 批准号:30371736
- 批准年份:2003
- 资助金额:22.0 万元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辽东忽木叶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 批准号:29672010
- 批准年份:1996
- 资助金额:10.0 万元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