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盐指混合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0906004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2.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601.物理海洋学
  • 结题年份:
    2012
  • 批准年份:
    2009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0-01-01 至2012-12-31

项目摘要

盐指混合不但对大洋中盐度的垂向输运、水团的特点及环流的结构具有重要影响,还是调控海洋生态环境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过程。由于高温高盐的北太平洋热带水经吕宋海峡进入南海,使得南海成为盐指混合发生的典型区域。加之南海又是内波的高发区,使得南海盐指混合与湍流混合处于共存状态,因此,开展南海盐指混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它将为揭示南海热盐环流机制和改进南海环流模式提供一个崭新的途径。.本课题将针对南海盐指的生成、失稳,盐指混合的过程与机制,以及参数化等科学问题,深化理论研究,注重现场观测,突破关键技术,给出南海盐指混合的分布特征,揭示盐指混合的过程、机制及影响因子,确定盐指失稳的判别依据,提出盐指混合的合理参数化模型。

结项摘要

基于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混合过程直接观测,刻画了混合层内混合的日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发现了跃层内混合在陆架与陆坡处的不同机制:在陆架处,混合主要由内潮所导致且呈现6小时周期;在陆坡处,强混合主要由黑潮入侵所携带的不稳定性导致。基于在南海共计约1000个ADCP和CTD观测剖面,给出了南海混合的全场分布,揭示了南海混合的三维空间结构,给出了南海深水区垂向速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上层和中层在水平方向上均呈现出北强南弱的结构,而在底层却存在南部明显增强的现象,2)在垂向上随着深度增加混合率逐渐增强。该混合特征主要与内潮、显著地形及黑潮入侵等因素相关;给出了南海深水区垂向速度的空间分布,并初步分析了混合与南海深层环流的关系。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Test and evaluation of a moored microstructure recorder
系留微结构记录仪的测试与评估
  • DOI:
    10.1007/s00343-014-2078-x
  • 发表时间:
    2014-02
  • 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田川;王树新;管守得;杨庆轩;徐霄阳
  • 通讯作者:
    徐霄阳
南海中深层动力格局与演变机制研究进展
  • DOI:
    10.1360/sste-2019-0122
  • 发表时间:
    2019-11
  • 期刊: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东晓;王强;蔡树群;尚晓东;彭世球;舒业强;肖劲根;谢晓辉;张志伟;刘志强;兰健;陈大可;薛惠洁;王桂华;甘剑平;解习农;张锐;陈慧;杨庆轩
  • 通讯作者:
    杨庆轩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杨庆轩的其他基金

南海复杂地形处亚中尺度运动驱动底层混合的机制研究
  • 批准号:
    42376012
  • 批准年份:
    2023
  • 资助金额:
    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南海复杂地形处近惯性内波生成及对深层混合影响的机制研究
  • 批准号:
    42076012
  • 批准年份:
    2020
  • 资助金额:
    58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吕宋海峡区域中尺度涡调制跨等密度面混合的机制研究
  • 批准号:
    41576009
  • 批准年份:
    2015
  • 资助金额:
    7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