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激元硅薄膜太阳电池宽光谱陷光特性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11204276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25.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A2014.凝聚态物理新兴与交叉领域
  • 结题年份:
    2015
  • 批准年份:
    2012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3-01-01 至2015-12-31

项目摘要

The improvement of light trapping and energy coversion efficiency of thin film solar cells using metallic nanostructures that support surface plasmons, is a promising and challeging technique in the field of photovoltaics. In this project we present a numerical study of plasmonic light trapping in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μc-Si:H) thin film solar cells with metallic nanoparticles located on the front or on the rear surface by finite-element method (FEM). W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nanoparticle parameters such as material, size, surface coverage and the local dielectic enviroment on the light absorption of solar cells. Spectral absorption rat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in the photoactive layers and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unperturbed and scattered fields are analyzed, and physical mechanism of plasmonic light trapping in μc-Si:H thin film solar cells is discussed. In order to match to the AM1.5 spectrum, we locate different material or size nanoparticles together on the front and on the rear of solar cells to control and tune the spectral absorption of the photoactive layer. Based on our study, plasmonic nanostructure for broadband light trapping in μc-Si:H thin film solar cells is designed.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some new ideas and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advanced photon manegement in thin film solar cells.
利用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SP)改善薄膜太阳电池的陷光进而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是光伏领域一个很有意义又极具挑战性的前沿研究课题。本项目拟采用有限元(FEM)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微晶硅(μc-Si:H)薄膜太阳电池的前、后表面上金属纳米颗粒的成分、尺寸、表面覆盖度及中间介电层等参数对电池光吸收的影响,详细分析各参数条件下电池在不同波段的光子吸收率、光吸收层中的电磁场分布以及电磁场各分量的相位关系等,揭示电池前、后表面上金属纳米颗粒的陷光机制;并通过模拟不同成分、不同尺寸的金属纳米颗粒交替分布对电池吸收光谱的调控作用,预言可用于μc-Si:H薄膜太阳电池的宽光谱陷光结构。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将有望为薄膜太阳电池的光管理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结项摘要

与晶硅电池相比,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具有低成本优势,但光电转换效率较低。改善硅基薄膜电池的光吸收是提高其转换效率的关键。近年来,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在太阳电池陷光中的应用倍受关注。本课题采用基于有限元(FEM)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硅基薄膜电池前、背表面上金属纳米结构对电池光吸收的影响。首先研究了微晶硅(μc-Si:H)衬底上单个金属纳米颗粒的光散射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球状金属纳米颗粒半径R的增大,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波长红移,归一化吸收截面快速下降;在中长波段,颗粒的散射效率随 R的增大而增大,但耦合效率则呈现单调下降趋势。在相同大小的Au、Ag、Cu和Al纳米颗粒中,Ag纳米颗粒的散射截面最大,Au和Cu在短波区的吸收截面较大。另外,散射截面和耦合效率对颗粒形状较敏感。与球状颗粒相比,半球和圆柱状颗粒的散射截面谱较宽(包括两个等离激元共振峰),长波区的耦合效率较高;但散射峰强度较弱,短波耦合效率很低。然后,分别在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前、背表面设计了各种周期性分布的金属纳米结构,计算了电池在不同波段的光吸收率及AM1.5光谱入射下的积分光吸收相对于参考电池的提高百分比Eabs。结果发现:对于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前表面,一维金属纳米光栅虽然可以提高横磁波(TM波)的光吸收,但横电波(TE波)及混合波((TM+TE)/2)的光吸收反而下降,因此,一维金属纳米光栅不宜用于太阳电池前表面陷光;对电池前表面Al和Ag纳米球二维阵列,影响电池光吸收的关键参数是颗粒覆盖度,其中Ag颗粒阵列的陷光效果优于Al,前者Eabs最高可达26.1%,后者约为20%;将不同大小或不同成分的金属纳米颗粒交替排列,的确可以展宽电池的吸收光谱,其中长波光吸收的提高主要来自大颗粒的贡献,而大、小颗粒间的相互耦合可改善电池对短波或中波光的吸收;将μc-Si:H薄膜电池前表面的Ag纳米球部分嵌入在ITO层中,可进一步提高电池在短波和近红外波段的光吸收,Eabs可提高至50.1%。在电池背表面,圆柱状和半球状颗粒阵列可获得较好的长波陷光,与Au和Cu相比,Ag纳米颗粒仍是最佳选择;在电池前表面沉积70 nm厚的ITO减反膜,同时在电池背表面制备Ag纳米柱阵列,也可实现宽光谱陷光,在非优化的情况下,Eabs可达58.1%。以上结果可为等离激元太阳电池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非晶硅太阳电池宽光谱陷光结构的优化设计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Acta Physica Sinica
  • 影响因子:
    1
  • 作者:
    陈永生;谷锦华;郜小勇;卢景霄
  • 通讯作者:
    卢景霄
The simulation of physical mechanism of HTM-free perovskite organic lead iodide planar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无HTM钙钛矿有机碘化铅平面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物理机制模拟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Journal of Optics
  • 影响因子:
    2.1
  • 作者:
    Qian Zhou;Yongsheng Chen;Jingxiao Lu;Shi-e Yang
  • 通讯作者:
    Shi-e Yang
Al纳米颗粒增强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光吸收的模拟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丁东;杨仕娥;陈永生
  • 通讯作者:
    陈永生
Two-dimensional device of CH3NH3PbI3 based planar heterojunction pervskite solar cells
CH3NH3PbI3基平面异质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二维器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Solar Energy
  • 影响因子:
    6.7
  • 作者:
    Xiaojie Wu;Yongsheng Chen;Jingxiao Lu;shi-e Yang
  • 通讯作者:
    shi-e Yang
Design of Ag nanograting for broadband absorption enhancement in amorphous silicon thin film solar cells
  • DOI:
    10.1016/j.mssp.2015.06.047
  • 发表时间:
    2015-11
  • 期刊:
    Materials Science in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 影响因子:
    4.1
  • 作者:
    Ping Liu;Shi-E. Yang;Yanxia Ma;Xiangyang Lu;Yu Jia;D. Ding;Yongsheng Chen
  • 通讯作者:
    Ping Liu;Shi-E. Yang;Yanxia Ma;Xiangyang Lu;Yu Jia;D. Ding;Yongsheng Chen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甚高频电容耦合氢等离子体特性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2
  • 期刊:
    Acta Physica Sinica
  • 影响因子:
    1
  • 作者:
    李艳阳;杨仕娥;陈永生
  • 通讯作者:
    陈永生
氢化微晶硅薄膜沉积的气相反应过程模拟
  • DOI:
    --
  • 发表时间:
    2011
  • 期刊:
    郑州大学学报( 理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郭巧能;何宝华;杨仕娥
  • 通讯作者:
    杨仕娥
Low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mechanical process of ultrathin aluminium films: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超薄铝膜机械过程的低温依赖性:分子动力学模拟
  • DOI:
    10.1504/ijnm.2019.10016330
  • 发表时间:
    2019-01
  • 期刊:
    Int. J. Nanomanufacturing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郭巧能;王杰芳;杨仕娥;王明星;韩雪杰;刘强
  • 通讯作者:
    刘强
气相辅助电沉积法低温制备钙钛矿CH3NH3PbI3层的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人工晶体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涂丽敏;郭巧能;江亚晓;李海涛;李少华;李文标;潘玲;陈永生;杨仕娥
  • 通讯作者:
    杨仕娥
Influence of Boron doping on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growth
硼掺杂对微晶硅生长的影响
  • DOI:
    10.1088/1674-1056/20/9/096801
  • 发表时间:
    2011-09
  • 期刊:
    Chinese Physics B
  • 影响因子:
    1.7
  • 作者:
    李新利;陈永生;杨仕娥;谷锦华;卢景霄
  • 通讯作者:
    卢景霄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