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和西秦岭早、中三叠世海洋造迹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复苏过程与机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272023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103.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201.古生物、古人类和古生态学
  • 结题年份:
    2016
  • 批准年份:
    2012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3-01-01 至2016-12-31

项目摘要

The proposed study aims to document the Early and Middle Triassic trace fossils and microbial mats from various facies settings ranging from nearshore to deep sea, assess semi-quantitatively recovery stages and process of trace-maker communities following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and reconstruct their recovery sequences in various environmental and palaeogeographical settings. Their recovery rates and possible affecting factors are aslo indic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proposed project also attempts to analyse ecosystem structures and functioning features of trace-maker and microbe-dominated communities, reveal the possible taphonomic role that microbes have played i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Early-Middle Triassic trace fossils, and evoluate their interaction and possible contribution to the restoration of marine ecosystem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end-Permian crisis. The proposed case studies also test the current various scenarios regarding to the post-extinction rebuilding of trace-maker ecosystems in terms of recovery rate and pattern. This study enables to develop the global pattern of trace-making communitie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integrating the previously published trace fossil data from other regions of the world. Ultimately,the present project aims to reveal the co-evolution between biosphere and environment during this critical period and also attempts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origin of modern-day marine ecosystems.
本项目通过对中国南方和西秦岭地区早、中三叠世从近岸浅水至深海不同古地理背景下遗迹化石、藻类微生物和环境记录的系统研究,半定量地评价造迹生物群落在不同海洋环境中的复苏阶段与过程,建立它们在各自海洋环境中生物大绝灭之后的复苏序列,比较它们不同的复苏速率与模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该项目也将分析以造迹生物和低级藻类为主的生态系结构和功能特征,发掘低级藻类在三叠纪遗迹化石的埋藏学意义,根据这两种群落在所研究的地质剖面上的时空分布规律,评价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海洋生态系在二叠纪末大绝灭之后的重建过程的贡献。就华南和西秦岭地区完美的化石记录对现今各种有关造迹生物复苏速率和机制的假说进行检验,结合其它地区已发表的遗迹化石资料,建立全球三叠纪造迹生物复苏的模式与机制,揭示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同时也为研究当代生态系的起源提供服务。

结项摘要

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早三叠世生物复苏的速率和模式一直存在不同认识,项目通过对中国南方和西秦岭地区早、中三叠世从浅水至深海不同古理背景下遗迹化石、藻类微生物(微生物岩、MISS)和环境记录(氧化还原条件)的系统研究,半定量地评价造迹生物群落在不同海洋环境中的复苏阶段与过程,建立它们在各自海洋环境中生物大绝灭之后的复苏序列,比较它们不同的复苏速率与模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该项目也分析了以造迹生物和低级藻类为主的生态系结构和功能特征,发掘低级藻类在三叠纪遗迹化石的埋藏学意义,根据这两种群落在所研究的地质剖面上的时空分布规律,评价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海洋生态系在二叠纪末大绝灭之后的重建过程的贡献。项目围绕主题展开研究,其中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四方面:运用旋回地层学方法建立了精确的早三叠世天文旋回年代地层,为地层对比提供坚实的基础;对不同生物化石、遗迹化石研究,还原生态系结构;对藻类微生物形成的微生物岩进行了精细的研究,发表了数篇文章,得到同行专家认可,此外,在碎屑岩相地区发现大量微生物形成的沉积构造现象(MISS),其反应了大灭绝后微生物在不同沉积环境中的响应;通过对煤山剖面研究总结,得出了二叠纪末生物灭绝模式,利用草莓状黄铁矿恢复了晚二叠世到中三叠世海洋氧化还原条件,还原了生物复苏过程中清晰的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曲线,为探讨在早三叠世生物与环境演变过程提供依据。按照项目设计,项目解决了研究计划中提出的关键的科学问题,完成了计划中提出的基本的研究目标。围绕本项目的研究主题,共发表学术论文26篇,相关专辑6部,成功申请国际地层对比计划项目一项(IGCP630)。项目为研究当代生态系的起源提供服务,为后续探讨这一重大地质历史突变期生物-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25)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Permian-Triassic evolution of the Bivalvia: Extinction-recovery patterns linked to ecologic and taxonomic selectivity
双壳纲的二叠纪-三叠纪演化:与生态和分类选择性相关的灭绝-恢复模式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 影响因子:
    --
  • 作者:
    Chenyi Tu;Zhong-Qiang Chen;David A. T. Harper
  • 通讯作者:
    David A. T. Harper
A new genus Liaous of early Anisian Stage (Middle Triassic) brachiopods from southwestern China: systematics, reassessment of classification of the Spiriferinioidea, community paleoecology, and pal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中国西南部安尼阶早期(中三叠世)腕足动物新属:系统学、螺总科分类重新评估、群落古生态学和古环境意义
  • DOI:
    10.1017/jpa.2016.6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 影响因子:
    1.4
  • 作者:
    Tinglu Yang;Yang Zhang;Songzhu Gu;Shunbao Wu
  • 通讯作者:
    Shunbao Wu
Sedimentology and ichnology of two Lower Triassic sections in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biotic recovery following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华南下三叠统两个剖面的沉积学和地貌学:对二叠纪末生物灭绝后生物恢复的启示
  • DOI:
    10.1016/j.gloplacha.2016.07.007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 影响因子:
    3.9
  • 作者:
    Mao Luo;Annette D. George;Zhong-Qiang Chen
  • 通讯作者:
    Zhong-Qiang Chen
Taphonomy and palaeobiology of early Middle Triassic coprolites from the Luoping biota, southwe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reconstruction of fossil food webs
中国西南罗平生物群中三叠世早期粪化石的埋藏学和古生物学:对化石食物网重建的启示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 影响因子:
    --
  • 作者:
    Qiyue Zhang;Yuheng Fang;Yuangeng Huang;Zhong-Qiang Chen
  • 通讯作者:
    Zhong-Qiang Chen
Proliferation of MISS-forming microbial mats after the late 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s: Evidence from the Kimberley region, NW Australia
新元古代晚期冰川作用后形成 MISS 的微生物垫的增殖:来自澳大利亚西北部金伯利地区的证据
  • DOI:
    10.1016/j.precamres.2012.11.008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Precambrian Research
  • 影响因子:
    3.8
  • 作者:
    Zhong-Wu Lan;Zhong-Qiang Chen
  • 通讯作者:
    Zhong-Qiang Chen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中国晚古生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新进展——纪念廖卓庭研究员
  • DOI:
    --
  • 发表时间:
    2022
  • 期刊:
    古生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祁玉平;要乐;王秋来;陈中强;王向东
  • 通讯作者:
    王向东
与天山造山带大地构造解释相关的两个地层问题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地质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廖卓庭;陈中强;刘陆军;LIAO Zhouting;CHEN Zhongqing;LIU Lujun
  • 通讯作者:
    LIU Lujun
沉积地层中草莓状黄铁矿分析方法及其在古海洋学上的应用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9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沉积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常晓琳;黄元耕;陈中强;侯明才
  • 通讯作者:
    侯明才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陈中强的其他基金

华南二叠纪至三叠纪海洋无脊椎动物之间捕食作用与共生关系的演化过程与模式
  • 批准号:
    41772007
  • 批准年份:
    2017
  • 资助金额:
    7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二叠纪末期至中三叠世海洋碳酸盐工厂工作机制的转换:以华南地区为例
  • 批准号:
    41572091
  • 批准年份:
    2015
  • 资助金额:
    8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