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黄海虾夷扇贝毒素的产生机制及环境归宿研究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176086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72.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605.海洋生态学与环境科学
  • 结题年份:
    2015
  • 批准年份:
    2011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2-01-01 至2015-12-31

项目摘要

虾夷扇贝毒素YTXs是一类由甲藻产生并富集于贝类体内的聚环醚类脂溶性化合物,在全球沿岸海域均有分布,最新研究显示我国北方养殖虾夷扇贝含有虾夷扇贝毒素。本项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HPLC-MS/MS)技术,分析YTXs结构含量;采用环境生态化学常规分析技术分析检测生态环境变化;对我国北黄海浮筏养殖区浮游植物、水体、沉积物及虾夷扇贝进行季节和周年分析研究,阐述我国北黄海典型虾夷扇贝浮筏养殖区,虾夷扇贝毒素YTXs产生、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规律;结合有毒藻类室内模拟投喂虾夷扇贝实验,研究揭示虾夷扇贝对YTXs毒素的传递降解模式、以及YTXs的环境归宿;为制定我国海产品安全管理及贝类养殖区监测计划制定政策,预防和消除虾夷扇贝毒素的危害,保障我国养殖贝类贸易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项摘要

我国北黄海的多种双壳贝类常年检出虾夷扇贝毒素YTXs,YTXs是一类由有毒的赤潮甲藻产生的、含硫磺酰基的多环醚类脂溶性微藻毒素,具有很高的小鼠腹腔注射急性致死毒性,是一类快速作用毒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分析北黄海重要贝类养殖区浮游植物、水体、沉积物及贝类中的YTXs结构含量,了解YTXs的产生分布;采用单细胞分离技术,获得一株产生YTXs毒素的网状原角藻,克隆并扩大培养,研究温度、盐度、氮源、磷源等不同的生态条件与其生长和产生YTXs毒素的关系;有毒网状原角藻投喂扇贝,研究揭示贝类对YTXs毒素的传递降解模式、以及YTXs的环境归宿。.本项研究揭示,北黄海的水体、浮游生物、贝类、沉积物中,常年存在虾夷扇贝毒素YTXs;沉积物中YTX含量最少,浮游植物(≥0.45µm颗粒物)中的YTX最高可达24.6ng/L;长海海域的栉孔扇贝,其体内的YTX毒素5月-6月含量最高,达到4.88mg/kg,超标率最大;紫贻贝最高为3.88mg/kg,2月-4月的值高于秋季;牡蛎体内YTX毒素低,未超标;在虾夷扇贝和海湾扇贝中也检测到YTXs。三种能产生YTXs毒素的甲藻,网状原角藻、多边舌甲藻和具刺膝沟藻,在北黄海海域都有存在;网状原角藻是普遍存在和丰度最高的甲藻,其次是具刺膝沟藻,产毒甲藻丰度的变化趋势与浮游生物、水体和贝体内的YTXs变化一致;网状原角藻是我国北黄海海域产生虾夷扇贝毒素YTXs的主要微藻之一,是低温种,最适宜生长15°C、20‰盐度、尿素为氮源。该网状原角藻主要产生YTX结构,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最适宜产生YTX毒素是15°C、盐度20‰、不加氮元素和NaH2PO4培养的网状原角藻。在贝类养殖系统,网状原角藻产生的YTXs毒素绝大部分快速转化为不可检测的结构物(约3/4);YTX主要分布在颗粒物(≥0.45µm)和水体中,贝中只有约1%;含毒素最高的贝器官是消化腺,其次是外套膜,贝肉丁含毒素最小;消化腺中的YTXs结构最复杂多样,YTX、homoYTX、45-OHYTX、45-OH-homoYTX、Carboxy-YTX均有检测;贝中的YTXs含量与投喂的毒藻密度有关,短期内与密度成正比,长期积累,YTXs达到一个平衡值。就目前的研究结果而言,我国北黄海海域做为贝类养殖区的生态功能尚好,但是潜在的YTXs生态风险不容忽视。.本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6)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大窑湾海域虾夷扇贝体内麻痹性贝毒的周年变化
  • DOI:
    --
  • 发表时间:
    2012
  • 期刊:
    海洋环境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于光磊;许道艳;刘仁沿;梁玉波
  • 通讯作者:
    梁玉波
紫贻贝体内麻痹性贝毒在自然条件下的排出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海洋环境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磊;于姬;刘仁沿;梁玉波
  • 通讯作者:
    梁玉波
液相色谱结合串联质谱方法研究中国沿海贝类中脂溶性藻毒素的种类结构和分布规律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磊;樊东红;许道艳;孙茜
  • 通讯作者:
    孙茜
紫贻贝(Mytilus edulis)体内麻痹性贝毒室内降解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海洋环境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于姬;刘仁沿;梁玉波;程新梅
  • 通讯作者:
    程新梅
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海洋生物中记忆缺失性贝毒
  • DOI:
    --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分析实验室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赵芮;刘磊;琉璃;韦宁;刘仁沿;梁玉波;王艳杰
  • 通讯作者:
    王艳杰
共 6 条
  • 1
  • 2
前往

其他文献

我国近海有毒微藻及其毒素的分布危害和风险评估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海洋环境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仁沿;刘磊;梁玉波
  • 通讯作者:
    梁玉波
扇贝毒素pectenotoxins(PTXs)研究进展
  • DOI:
    --
  • 发表时间:
    2010
  • 期刊:
    生态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仁沿;梁玉波
  • 通讯作者:
    梁玉波
Transcriptomic responses of Artemia salina to an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dose of Alexandrium minutum or Gonyautoxin2/3 exposure
卤虫对环境相关剂量的微小亚历山大藻或膝沟藻毒素2/3暴露的转录组反应
  • DOI:
    10.1016/j.chemosphere.2019.124661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Hazardous algal bloom; Gonyautoxins; Transcriptomics; Acute test; Microalgae; Phytoplankton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易先亮;张可可;刘仁沿;John P. Giesy;李昭川;李文韬;占敬敬;柳丽芬;宫玉峰
  • 通讯作者:
    宫玉峰
Gymnodimine,首次在我国北海缘齿牡蛎中发现的一种腹泻性贝毒组分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海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仁沿;高春蕾;梁玉波;张芳;刘永健;许道艳
  • 通讯作者:
    许道艳
三种有毒赤潮微藻对海岸底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及差异比较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仁沿;宋珊珊;梁玉波
  • 通讯作者:
    梁玉波
共 10 条
  • 1
  • 2
前往

正在为您生成内容...

刘仁沿的其他基金

我国藻毒素不同种类和结构的协同毒性机制及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 批准号:
    41576120
  • 批准年份:
    2015
  • 资助金额:
    72.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我国沿岸海域腹泻性贝毒化学组分结构与分布规律研究
  • 批准号:
    40876055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41.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